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独夜
作者:陆游 〔宋代〕
城上长更续短更,江平天迥雁方征。
灯明纸帐雪霜色,火熟铜瓶风雨声。
浊酒未倾心已怯,细书时读眼犹明。
萧然一室平生惯,纛下何须拥万兵!
白话文翻译:
在城头上,夜更替换得悠长而短促,江面平静,天空高远,大雁正在南飞。
帐内灯火明亮,纸帐透出雪霜的颜色,铜瓶中的火正旺,外面风雨声声。
浊酒未饮,心中已感到怯懦,细细的书信我时常阅读,眼前依旧明亮。
在这萧条的一室中,我早已习惯了孤独,何必在旗帜之下拥护万千军队!
注释:
- 长更:指长时间的更替,古代夜间的值更制度。
- 短更:指短时间的更替,意味着夜晚的漫长。
- 江平:江面平静。
- 天迥:天空高远,形容天气晴朗。
- 雁方征:大雁正在迁徙,象征离别。
- 灯明纸帐:灯光照亮纸制的帐篷。
- 雪霜色:形容帐内因寒冷而显得冷清。
- 火熟铜瓶:指铜制的酒瓶,火正旺,暗示温暖的环境。
- 浊酒:指劣酒,寓意心情的低落。
- 细书:细致的书信或文稿。
- 萧然:形容清冷、孤寂的状态。
- 纛下:指军旗之下,象征权力和地位。
典故解析:
诗中“雁方征”可以引申为离别与思乡之情,常常用大雁迁徙来表现这种情感。陆游的诗作中常见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大自然的变化相对照,深化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散文家、词人,因其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而被后世铭记。他的诗风豪放而悲壮,常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苦闷。
创作背景:
《独夜》创作于陆游晚年,正值南宋国力衰弱、外敌入侵之时,诗人面临着个人的孤独与国家的危难,情感交织,形成了诗中复杂的情绪。
诗歌鉴赏:
《独夜》是一首描写孤独与思绪的诗作,陆游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人在深夜中的孤独感受。诗的开头两句,将夜的更替与江天的景象相结合,构建出一种遥远、孤寂的氛围。接着,诗人描写了帐内的灯火与外面的寒冷天气,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出内心的温暖与外界的冷酷。
第三联中的“浊酒未倾心已怯”,则将诗人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手中握着酒,却无法驱散心中的恐惧与孤独。细读时,眼前的文字依然清晰,却难以掩饰内心的怯懦,形成了一种对比的美感。
最后一句“萧然一室平生惯,纛下何须拥万兵”,诗人似乎在宣告自己对世俗权力的超然与放下。即使身处孤寂,也不必依赖于外在的物质与权力,表现出一种高远的境界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城上长更续短更:描绘夜晚的漫长与短促,营造出一种时间流逝的感觉。
- 江平天迥雁方征: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思绪,南飞的大雁象征离别。
- 灯明纸帐雪霜色:灯火照亮纸帐,营造出一种温暖的氛围,但同时又带有寒意。
- 火熟铜瓶风雨声:铜瓶中的火燃得正旺,外面却是风雨交加,形成对比。
- 浊酒未倾心已怯:虽然酒未饮,但内心已感到恐惧,隐喻生活的无奈。
- 细书时读眼犹明:细致的书信让人思绪清晰,却无法驱散孤独感。
- 萧然一室平生惯:孤独的生活已成习惯。
- 纛下何须拥万兵:不必依赖于权势,反映出诗人的洒脱与独立。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长更续短更”,展现出工整与韵律感。
- 比喻:将孤独与酒相连,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对比:内外环境的对比,突显内心的矛盾与孤独。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作者在孤独中思索生活与国家命运的感慨,形成了一种超然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对权力与名利的淡泊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夜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孤独。
- 雁:象征离别与思乡。
- 灯火:象征温暖与希望。
- 浊酒:象征心情的低落与无奈。
- 纸帐:象征生活的脆弱与易逝。
这些意象不仅构建了诗的外在景象,更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雁方征”所表达的意象是什么? A. 离别
B. 希望
C. 安宁
D. 富贵 -
填空题:诗中“浊酒未倾心已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_____。
-
判断题:诗中反映了诗人对权力的渴望。 (对/错)
答案:
- A
- 恐惧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月下独酌》:李白
诗词对比:
陆游的《独夜》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均表现了诗人在孤独中的思考与情感。陆游通过对外部环境的细腻描写,体现内心的孤独,而李白则通过酒与月的意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洒脱与放纵。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陆游诗文全集》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