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谢观》

时间: 2025-01-27 04:11:20

十五年馀苦,今朝始遇君。

无惭于白日,不枉别孤云。

得失天难问,称扬鬼亦闻。

此恩销镂骨,吟坐叶纷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谢观
作者: 刘得仁 〔唐代〕

十五年馀苦,今朝始遇君。
无惭于白日,不枉别孤云。
得失天难问,称扬鬼亦闻。
此恩销镂骨,吟坐叶纷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经历了十五年的苦难后,今天终于遇到了知己,心中感到无比的欣慰与感激。他在阳光下毫无愧疚,认为自己与孤云的别离并没有辜负。他感慨得失是天意无法询问,连鬼神也会听到他的赞扬。这份恩情深刻入骨,坐在这里吟咏时,落叶纷飞,似乎在回应他的感慨。

注释:

字词注释:

  • 馀苦:多余的苦难,指经历的艰辛。
  • 无惭:没有羞愧之心。
  • 白日:指光天化日,象征光明与真诚。
  • 孤云:比喻孤独的状态。
  • 得失:指人生中的得与失。
  • 称扬:称赞,赞美。
  • :指神明或灵魂,象征听众。
  • 销镂骨:指恩情深重,铭刻在骨,形容记忆深刻。
  • 吟坐:吟诗作乐,坐着吟诵。

典故解析:

  • “白日”与“孤云”对比,表现作者的心境变化。白日象征光明和希望,而孤云则代表孤独与失落。
  • “鬼亦闻”表达了对神灵的敬畏与期待,体现了古代人对宇宙与命运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得仁,唐代诗人,生年不详,活跃于唐代中期。他的诗歌风格多样,常以抒情见长,作品多描写友情、人生感悟等主题。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岁月后,适逢与知己重聚,表达了他对友谊的珍视与感激之情,体现出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情感,作者通过回顾自己十五年的苦难,感慨与知己的相遇,展现了对友情的珍视。诗中“无惭于白日”的自信,反映出他对自己经历的肯定;而“得失天难问”则揭示了人生无常,对命运的无奈与接受。最后一句“吟坐叶纷纷”,不仅描绘了诗人吟咏时的情景,也象征着他内心的激荡与对过往的缅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个人感受,又引发读者对生命、友情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五年馀苦:回忆自己经历了十五年的苦难,表达了时间的沉重。
  • 今朝始遇君:今天终于与朋友相见,感到无比欣慰。
  • 无惭于白日:在光明下没有羞愧,说明自己过往的经历值得骄傲。
  • 不枉别孤云:与孤独的别离并不白费,暗示了他对友情的珍视。
  • 得失天难问:得失是命运的安排,无法预测。
  • 称扬鬼亦闻:赞美之声连神灵也能听到,体现了对友谊的重视。
  • 此恩销镂骨:这份恩情深刻入骨,永生难忘。
  • 吟坐叶纷纷:吟唱时落叶飘散,意象生动,暗示时光的流逝与感慨。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得失”“称扬”,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恩情比作“销镂骨”,形象生动。
  • 拟人:把“鬼”赋予听觉,增强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回忆往事与知己重逢,传达了对友情的深刻感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命运的不可知,同时表达了对生活的坚定态度和积极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艰辛的生活经历。
  • :代表知己,象征友情。
  • 白日:象征光明与真诚。
  • 孤云:比喻孤独,暗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代表神灵,象征着对生命与命运的思考。
  • :象征时光流逝,带有自然之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白日”象征什么?

    • A. 黑暗
    • B. 光明
    • C. 孤独
    • D. 凶兆
  2. “得失天难问”一句表达了什么思想?

    • A. 认命
    • B. 兴奋
    • C. 忧伤
    • D. 愤怒
  3. “此恩销镂骨”意味着什么?

    • A. 恩情不深
    • B. 恩情铭刻于心
    • C. 恩情容易忘记
    • D. 恩情不需要回报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
  • 李白《赠汪伦》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别》与刘得仁的《寄谢观》均表达了友情与离别的主题,但王维更侧重于送别的惆怅,而刘得仁则更强调重聚的喜悦与感恩。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选读》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