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钱给事赴虢州》

时间: 2025-02-04 16:16:09

帝心忧虢俗,暂辍掖垣臣。

疲瘵初承制,乡闾似得春。

化成应有瑞,位重转闻贫。

用作盐梅日,争回卧辙人。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送钱给事赴虢州

作者: 刘得仁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帝心忧虢俗,暂辍掖垣臣。
疲瘵初承制,乡闾似得春。
化成应有瑞,位重转闻贫。
用作盐梅日,争回卧辙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帝王对虢州人民的忧虑,因此暂停了对掖垣的臣子的任命。诗人因身体疲惫而暂时受到宠信,回到家乡时感觉如同春天般温暖。即使化为吉祥的象征,地位也高却仍然贫困。写到用盐和梅子来维持生计,争先恐后地返回家中。

注释:

  • 帝心:指皇帝的心意。
  • 虢俗:指虢州的民众,虢州是当时的一个地方。
  • 掖垣臣:指在宫中做官的臣子,掖垣是指宫廷的后庭。
  • 疲瘵:疲惫和虚弱的状态。
  • 化成:化作,转变为。
  • :吉祥的征兆。
  • 盐梅:盐和梅子,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品和食物。
  • 卧辙人:指因疲惫或困惑而停下来的行人。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提到的“虢州”在历史上曾是一个重要的地方,诗人通过对这一地点的描述来表达对民生的关注。同时,诗中提到的“掖垣”可见于古代宫廷生活,体现出诗人对政治和王权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得仁,唐代诗人,曾任官职,熟悉宫廷生活。他的诗常常以政治和民生为主题,表现出对社会的关心和对官场的透视。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动荡、民生困苦的时期。诗人通过自己的经历,表达对家乡和民众的关心,以及对权力中心的困惑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个人感受与国家大事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开篇就引入了皇帝对虢州人民的忧虑,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复杂性。诗中“疲瘵初承制”一句,表现了诗人的无奈与疲惫,似乎在暗示他对权力的渴望与失落。后半部分则通过“化成应有瑞”来表达希望与失落之间的矛盾,尽管地位高,却仍旧生活困苦,揭示了政治与民生之间的张力。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帝心忧虢俗:皇帝对虢州人民的忧虑,显示出统治者对民生的关注。
    • 暂辍掖垣臣:因忧虑而暂时停止对官员的任命,反映了政治的不稳定。
    • 疲瘵初承制:诗人因劳累而获得的宠信,表现出一种无奈的处境。
    • 乡闾似得春:回到家乡的喜悦与温暖,形成强烈的对比。
    • 化成应有瑞:希望化为吉祥的象征,反映出对未来的期待。
    • 位重转闻贫:地位虽重,却仍然贫困,揭示了权力与生活的反差。
    • 用作盐梅日:依靠简单的食物维持生计,呈现出生活的艰难。
    • 争回卧辙人:归乡的急切心情,表达出对家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疲惫的身体比作初承制的状态,暗示了对权力的渴求。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主题思想:全诗旨在表达对政治和民生的思考,揭示了权力的困惑与生活的现实,展现了诗人对家乡民众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 “虢俗”:象征着民生的疾苦与对国家的期待。
  • “盐梅”:代表着生活的基本需求,体现出民众的艰辛。
  • “春”:象征着希望与生机,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眷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掖垣臣”指的是谁? A. 皇帝
    B. 宫廷的臣子
    C. 平民

  2. “乡闾似得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故乡的热爱
    B. 对政治的失望
    C. 对未来的迷茫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
  • 李白《赠汪伦》

诗词对比: 比较刘得仁的《送钱给事赴虢州》与王维的《送别》,两者都表达了对人事的感慨,但刘得仁更关注社会民生,而王维则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离别的愁绪。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记》

这些材料将为理解和欣赏该诗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