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江西报六言十首》

时间: 2025-04-27 22:54:36

但见盈城盈野,谁能去食去兵。

山东河北卷土,江右湖南失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得江西报六言十首
作者: 刘克庄

但见盈城盈野,
谁能去食去兵。
山东河北卷土,
江右湖南失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带来的痛苦和对国家现状的忧虑。眼前满是城市和田野的繁荣,然而却无人敢前去耕种和生活。山东和河北的兵士又卷土而来,而江西和湖南的土地却失去了耕作的机会。

注释:

  • 盈城盈野:城池和田野都显得繁盛,象征表面的富饶。
  • 去食去兵:食指向生存,兵指向战乱,意为因战乱而无法正常生活。
  • 卷土:指敌军的再次进攻,形容战乱的持续。
  • 失耕:失去耕作的状态,反映民生困顿。

典故解析:

  • 此诗写于战乱时期,诗人通过对比繁盛的表象和实际的困境,反映了社会动荡的背景。诗中提到的“山东河北”和“江右湖南”代表了当时战乱频繁的地区,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希声,号洪隐,宋代著名诗人,以其豪放的风格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著称。他的诗作常常反映了历史变迁和人民苦难,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战乱频繁、民生困苦的年代,诗人以个人的观察和感受,抒发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盈城盈野”开篇,给人一种繁荣的假象,但随即转入对战乱和民生困顿的深刻反思。诗人在描写表面繁华的同时,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痛苦,表现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通过“谁能去食去兵”的疑问,表达了人民在战争面前的无助和恐惧,而“山东河北卷土”的景象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紧迫感,仿佛战争无处不在,始终威胁着人们的生活。相对而言,江右湖南的“失耕”则是对战乱影响的直接体现,诗人借此呼吁人们关注社会现实,关注那些在战争中受苦的百姓。整首诗在简练的语言中蕴含了深刻的社会批判,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但见盈城盈野:描绘了城市和乡野的表面繁荣,表明表象和现实的对比。
  2. 谁能去食去兵:质疑在战争频繁的背景下,谁能安稳地生活和耕作。
  3. 山东河北卷土:形象地表达了敌军的再次来袭,暗示战乱的无休止。
  4. 江右湖南失耕:直接反映了战争对农业和民生的摧残,强调了社会的悲惨现实。

修辞手法:

  • 对比:城市的繁荣与人民的困苦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用“卷土”形象地比喻敌军的进攻。
  • 疑问句:通过疑问句式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战乱带来的苦难的深切反思,表达了对人民生活困境的同情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盈城盈野:象征繁荣的表象。
  • :象征战争和冲突。
  • :象征劳动和生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刘克庄
    • D) 白居易
  2. “山东河北卷土”中的“卷土”指的是什么?

    • A) 农田
    • B) 敌军
    • C) 和平
    • D) 贸易
  3. 诗中“盈城盈野”所描述的状态是?

    • A) 贫困
    • B) 繁荣
    • C) 战乱
    • D) 荒芜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刘克庄的《得江西报》和杜甫的《春望》都展示了战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但刘克庄更侧重于对地方的描写,而杜甫则更关注自我的深沉感受。两者都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刘克庄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