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舆翠盖出华颠,白氎衣衫皂作缘。我辈自应三洞主,傍人唤作五通仙。
白话文翻译:
山间的轿子顶着翠绿的华盖,从山巅出现,穿着白氎布衣衫,边缘是黑色的。我们这些人自然应当是三洞的主人,旁人却称我们为五通仙。
注释:
- 山舆:山间的轿子。
- 翠盖:翠绿色的华盖,古代贵族或高官出行时所用的遮阳伞。
- 华颠:山巅。
- 白氎:一种细软的白色棉布。
- 皂作缘:黑色的边缘。
- 三洞主:道教中的高级神职人员,指掌管三洞(即上、中、下三清)的神。
- 五通仙:道教中的神仙,具有五种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看出其对道教文化的深厚兴趣和理解。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同僚游览赤松山的情景,体现了作者对道教神仙生活的向往和自我定位。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姜特立与同僚游览赤松山时的即兴之作,通过描绘山间的景象和自我身份的设定,表达了作者对道教神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身角色的认同。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与同僚在山间的游览情景。首句“山舆翠盖出华颠”以山间的轿子和翠绿的华盖为视觉焦点,营造出一种高贵而神秘的氛围。次句“白氎衣衫皂作缘”则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神秘感。后两句“我辈自应三洞主,傍人唤作五通仙”则是作者对自身角色的定位,既表达了对自己道教身份的自豪,也反映了旁人对他们的神仙般的看法。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含蓄而深远,体现了宋代文人对道教文化的深厚兴趣和自我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山舆”和“翠盖”的意象,描绘了山间的轿子和华盖,营造出一种高贵而神秘的氛围。
- 次句通过“白氎衣衫”和“皂作缘”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神秘感,同时也暗示了作者的身份和品味。
- 后两句通过“三洞主”和“五通仙”的自我定位,表达了作者对自身道教身份的自豪,以及旁人对他们的神仙般的看法。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翠盖”比喻山间的轿子,增强了视觉冲击力。
- 拟人:通过“我辈自应三洞主”的自我定位,赋予了作者和同僚以道教神职人员的身份。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作者对道教神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身角色的认同,通过山间的游览情景和自我定位,展现了作者对道教文化的深厚兴趣和自我追求。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山舆、翠盖、白氎衣衫、皂作缘、三洞主、五通仙。
-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山舆和翠盖象征高贵和神秘,白氎衣衫和皂作缘象征道教的朴素和神秘,三洞主和五通仙象征道教的神职和神仙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翠盖”指的是什么? A. 山间的轿子 B. 翠绿色的华盖 C. 山巅 D. 白色的棉布
-
诗中的“三洞主”指的是什么? A. 道教中的高级神职人员 B. 山间的轿子 C. 翠绿色的华盖 D. 白色的棉布
-
诗中的“五通仙”具有哪五种神通? A.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 B.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 C.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 D.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
答案: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通过描绘庐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神仙生活的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描绘山居的宁静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道教文化的理解。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与姜特立《同官游赤松二首 其二》:两者都通过描绘山间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神仙生活的向往,但李白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而姜特立更注重自我身份的定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姜特立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道教文化》:详细介绍了道教文化的历史和发展,对理解姜特立的诗作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