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 赋崇福荷花崇福在太原晋溪》
时间: 2025-01-11 21:53: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云房西下,天共沧波远。
走马记狂游,正芙蓉平铺镜面。
浮空栏槛,招我倒芳尊,看花醉,把花归,扶路清香满。
水枫旧曲,应逐歌尘散。
时节又新凉,料开遍横湖清浅。
冰姿好在,莫道总无情,残月下,晚风前,有恨何人见。
白话文翻译:
云彩在西边渐渐消散,天空与遥远的沧海相接。
骑马游玩,正是芙蓉花在水面上如镜般展开。
在高高的栏杆旁,我举起酒杯,看着花儿醉人,把花儿归还,沿路的清香满溢。
水边的枫树旧曲,应该随歌声的尘土而散去。
时节又换了凉爽,估计横湖的花又开遍了清浅的水面。
冰清的姿态真好,别说她无情,在残月下、晚风中,有谁能看见我的怨恨呢?
注释:
- 云房:指云彩的形状,好似房屋。
- 沧波:指广阔的水面或海洋。
- 芙蓉:即荷花,常用来象征美丽。
- 浮空栏槛:指高高的栏杆,象征着观赏的地方。
- 清香满:形容花香四溢。
- 水枫:指水边的枫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可是金朝时期的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代,创作受到了当时环境的影响。他的诗风受到了唐诗的影响,讲究意境和情感的抒发。
创作背景:
《蓦山溪》创作于赵可游历崇福时,正值夏日,荷花盛开,诗人借助自然景象抒发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蓦山溪》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与抒发个人情感的词作。开篇以“云房西下,天共沧波远”描绘出一幅辽阔的自然画面,云彩与水面交融,给人一种无尽的遐想。接下来,诗人骑马游玩,目睹芙蓉花在水面如镜般展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荷花的美丽与清新。
“浮空栏槛,招我倒芳尊”一句,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向往,酒杯与花香的结合,展现了诗人醉心于自然的状态。“时节又新凉,料开遍横湖清浅”则表明自然界的轮回与生机,正如花草树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断焕发新的生命。
最后,诗人在“残月下,晚风前”的意境中,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感叹无情的自然与人事无常。这种情感在“有恨何人见”中达到高潮,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也有对人生苦短的感慨。整首词涵盖了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情感深邃而细腻,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云房西下,天共沧波远:描绘了西边云彩的变化和远方的水面,展现了自然的辽阔。
- 走马记狂游,正芙蓉平铺镜面:骑马游玩时,看到荷花如镜般展开,生动地描绘了景色。
- 浮空栏槛,招我倒芳尊:高高的栏杆旁,诗人举起酒杯,象征着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 水枫旧曲,应逐歌尘散:水边的枫树与歌声交织,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回忆的散去。
- 时节又新凉,料开遍横湖清浅:季节变化带来了新的凉意,预示着大自然的生机。
- 冰姿好在,莫道总无情:冰冷的姿态也有其美好的一面,表达了对事物多样性的理解。
- 残月下,晚风前,有恨何人见:在月光与晚风的映衬下,诗人的情感孤独而隐秘。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结合,如“芙蓉平铺镜面”。
- 拟人:赋予自然事物以情感,如“冰姿好在”。
- 对仗:在行文中形成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生命与情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房:象征着变化与无常。
- 沧波:代表着广阔与深邃。
- 芙蓉:象征着美丽与纯洁。
- 栏槛:象征着人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的连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芙蓉”指的是什么花? A. 玫瑰
B. 荷花
C. 兰花 -
“云房西下,天共沧波远”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雪山
B. 海洋与天空
C. 沙漠 -
诗人通过“残月下,晚风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孤独与忧伤
C. 舒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将赵可的《蓦山溪》与李白的《庐山谣》进行对比,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美景,但赵可更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而李白则更倾向于宏伟的自然景观表现。
参考资料:
- 《金朝诗人作品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