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周楚望饮华园》
时间: 2025-01-11 20:01: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杖藜携手踏青苔,潇洒池亭为客开。柳色渐经秋雨暗,荷香时与好风来。斜阳似欲妆诗句,新月邀将入酒杯。身世已甘长寂寞,忘形赖有子徘徊。
白话文翻译:
我们手挽着手,拄着藜杖,踏过青苔,来到这洒脱的池亭,它似乎特意为我们这些客人敞开了怀抱。柳树的颜色在秋雨的浸润下渐渐变得暗淡,而荷花的香气却时不时地随着宜人的风飘来。斜阳仿佛想要为诗句增添几分色彩,新月则邀请它一同进入我们的酒杯。我的一生已经甘愿长久地沉浸在寂寞之中,但幸好有你在这里徘徊,让我忘却了形骸的束缚。
注释:
- 杖藜:拄着藜杖,一种行走时的辅助工具。
- 潇洒:形容池亭的洒脱不羁。
- 柳色:柳树的颜色。
- 荷香:荷花的香气。
- 斜阳:傍晚的太阳。
- 新月:初出的月亮。
- 身世:个人的命运和境遇。
- 忘形:忘却自我,形容陶醉的状态。
- 子:指诗人周楚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耒与友人周楚望在华园饮酒赏景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甘于寂寞的人生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日池亭的静谧与美丽。诗中“柳色渐经秋雨暗,荷香时与好风来”一句,既展现了秋雨带来的萧瑟,又捕捉了荷香随风飘散的清新,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而“斜阳似欲妆诗句,新月邀将入酒杯”则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诗酒生活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最后两句“身世已甘长寂寞,忘形赖有子徘徊”,则透露出诗人超脱世俗、甘于寂寞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友情的深深依赖。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山水田园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杖藜携手踏青苔:诗人拄着藜杖,与友人携手漫步在长满青苔的小径上,营造出一种闲适自在的氛围。
- 潇洒池亭为客开:池亭显得洒脱不羁,仿佛特意为客人敞开了怀抱,欢迎他们的到来。
- 柳色渐经秋雨暗:柳树的颜色在秋雨的浸润下渐渐变得暗淡,暗示着季节的变迁和时光的流逝。
- 荷香时与好风来:荷花的香气时不时地随着宜人的风飘来,带来一种清新宜人的感觉。
- 斜阳似欲妆诗句:傍晚的太阳仿佛想要为诗句增添几分色彩,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创作灵感。
- 新月邀将入酒杯:初出的月亮邀请它一同进入我们的酒杯,将自然景色与诗酒生活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享受。
- 身世已甘长寂寞:诗人表示自己已经甘愿长久地沉浸在寂寞之中,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
- 忘形赖有子徘徊:幸好有友人在这里徘徊,让诗人忘却了形骸的束缚,表达了对友情的深深依赖。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斜阳似欲妆诗句”和“新月邀将入酒杯”,将斜阳和新月赋予人的情感和行为,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 对仗:如“柳色渐经秋雨暗,荷香时与好风来”,通过色彩和香气的对比,形成了鲜明的意象。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自然与友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同时,通过对友情的描写,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甘于寂寞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友情的深深依赖。
意象分析:
- 柳色: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时光的流逝。
- 荷香:代表着清新宜人的感觉,与秋雨的萧瑟形成对比。
- 斜阳:象征着傍晚的宁静和诗意的灵感。
- 新月:代表着新的开始和诗酒生活的结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斜阳似欲妆诗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身世已甘长寂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A. 积极向上 B. 超脱世俗 C. 悲观厌世 D. 随遇而安
-
诗中“新月邀将入酒杯”中的“邀将”是什么意思? A. 邀请 B. 将要 C. 加入 D. 享受
答案:
- B. 拟人
- B. 超脱世俗
- A. 邀请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活的享受。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了山居的宁静与美丽,与张耒的诗有相似的意境。
诗词对比:
- 张耒的《同周楚望饮华园》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但张耒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寂寞的接受,而苏轼的诗则更多地展现了生活的乐趣和对自然的赞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诗人的创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