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山》

时间: 2025-01-26 03:10:21

病眼看春榜,文场公道开。

朋人登第尽,白发出山来。

处世曾无过,惟天合是媒。

长安不觉远,期遂一名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病眼看春榜,文场公道开。
朋人登第尽,白发出山来。
处世曾无过,惟天合是媒。
长安不觉远,期遂一名回。

白话文翻译:

我因眼疾而看不清春天的科举榜单,文人的竞争场合如今也变得公正开放。我的朋友们都已考中进士,我却已白发苍苍,仍在山中隐居。纵然我在世上未曾做错什么,唯有上天才是我的媒介。长安的距离一点也没有感觉远,我希望能再次回到这里,争取一个名次。

注释:

字词注释:

  • 病眼:眼睛因病而看不清楚。
  • 春榜:春季的科举考试榜单。
  • 文场:文人竞争的场合,指科举考试。
  • 朋人:朋友,这里指考取进士的朋友们。
  • 白发:形容年纪大,头发已白。
  • 出山:隐居的人重新回到社会。
  • :媒介,这里指的是机遇或上天的安排。
  • 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象征着仕途与名利。

典故解析:

  • 春榜:古代科举考试的榜单,春季考试是科举制度中重要的一环,成功者可以获得官职。
  • 出山:常用于形容隐士或隐居者重新出山参与社会活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荀鹤(约850年-930年),字子美,唐代诗人,以山水诗和咏怀诗著称。生于世家,曾任职于朝廷,但因政治斗争而屡遭贬谪,后隐居于山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杜荀鹤晚年,反映他对科举的感慨与无奈,表达了对友人得志的祝贺及自己未能如愿的惋惜之情。

诗歌鉴赏:

《出山》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及命运的深刻思考。开头“病眼看春榜”,以“病眼”引入,象征着作者因岁月流逝而造成的无力感,暗示他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所遭遇的挫折与失落。接着提到“文场公道开”,则反映了科举考试制度的变化,虽然环境变得更为公正,但对他而言却已无关紧要。

“朋人登第尽,白发出山来”一句,既表现出他对朋友们得志的欣慰,也流露出自己因年纪渐长而感到的孤独与无奈。接下来的“处世曾无过,惟天合是媒”,则表达了他对人生际遇的无奈,似乎一切都在上天的掌控之中。

最后一句“长安不觉远,期遂一名回”,是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尽管已是白发苍苍,心中依然怀有对名利的向往。这首诗通过个人的感受折射出社会的变迁,表现了隐士对于世事的深刻思考及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病眼看春榜:以“病眼”引出对科举的感慨,暗示自己无法清晰看到春天的希望。
  2. 文场公道开:说明虽然竞争环境改善,但对自己来说已无关紧要。
  3. 朋人登第尽:朋友们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形成鲜明对比。
  4. 白发出山来:年纪和经历使得他感到时光不再,出山的意义也变得不同。
  5. 处世曾无过:表达自己在世上并无过错,反映出对命运的不满。
  6. 惟天合是媒:认为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命运,充满无奈。
  7. 长安不觉远:长安象征着理想与荣耀,尽管远,但内心渴望不减。
  8. 期遂一名回:希望能再次获得名次,表达对未来的期盼。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朋人登第尽,白发出山来”,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病眼比作自己对科举失去的期望,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科举与人生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对理想追求的执着,以及对友人的祝福与自身处境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病眼:象征着无奈与失落。
  • 春榜:代表着希望与机会。
  • 白发:象征着年华的逝去与人生的无常。
  • 长安:象征着名利与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杜荀鹤的“病眼”指的是什么?
    A. 眼疾
    B. 年龄
    C. 心情
    D. 朋友

  2. “长安不觉远”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失落
    B. 渴望
    C. 无奈
    D. 怨恨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杜荀鹤的《出山》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反映了对名利与理想的追求,但杜荀鹤更加强调个人的无奈与对命运的思考,而王之涣则更多表现出一种豪情与壮志。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与意象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了不同诗人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荀鹤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