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送僧
作者: 杜荀鹤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道了亦未了,言闲今且闲。
从来无住处,此去向何山。
片石树阴下,斜阳潭影间。
请师留偈别,恐不到人寰。
白话文翻译:
这条道路说是走到了尽头,其实依然未了;闲言闲语如今就暂且闲谈吧。
自古以来就没有固定的住处,那么这次离去又要向哪个山去呢?
在片石的树荫下,斜阳的光影映在潭水之间。
请师父留下几句偈语来作别,恐怕再也无法回到人间。
注释:
- 道了: 形容道路走到了尽头。
- 未了: 还没有结束。
- 住处: 指固定的栖息之所。
- 此去向何山: 此去指离开,向何山表示去向不明。
- 片石树阴: 片石下的树荫,象征自然的安宁。
- 斜阳潭影: 斜阳照在潭水上的影子,表现出一种宁静和优美的景象。
- 留偈别: 偈是佛教用语,指僧侣所作的诗文。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具体的典故,但其内容和风格与唐代的禅宗文化密切相关,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修行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荀鹤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生于730年,卒年不详。他在文学上以山水田园诗著称,诗风清新自然,富有禅意。
创作背景: 诗写于唐代,时代背景为社会动荡,诗人身为僧侣,对人生的无常和心灵的追求有所感悟,诗中蕴含着对佛教思想的探讨。
诗歌鉴赏:
《送僧》是杜荀鹤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作,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思考。诗的开头“道了亦未了”便设下了一个哲理性的基调,表明即使在追寻的道路上,真正的目的地却是模糊不清的。接下来的“言闲今且闲”则是对当下时光的感悟,表达了一种对世俗的超脱。
“从来无住处,此去向何山”不仅揭示了人生旅途中的漂泊无依,也反映了诗人对存在的困惑与思考。接下来的意象,片石树阴和斜阳潭影,展现了宁静的自然环境,仿佛在告诉读者,虽然人生无常,但在自然中仍然可以找到片刻的安宁。
最后的“请师留偈别,恐不到人寰”更是感人至深,一方面是对师父的依依不舍,另一方面也暗藏着对于未来的未知和对人世的眷恋,表现出一种深刻的哲思与情感交融。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道了亦未了: 表达了人生道路的复杂,表面上似乎走到了尽头,实际上还有许多未知。
- 言闲今且闲: 说明了当下的轻松与闲适。
- 从来无住处: 人生无固定的归宿,强调了流动性。
- 此去向何山: 质疑未来的去向,表现出人生的迷茫。
- 片石树阴下,斜阳潭影间: 描绘自然美景,象征内心的宁静。
- 请师留偈别: 表达对师长的尊重与不舍。
- 恐不到人寰: 预示着可能再见不成,流露出对人世的感慨。
-
修辞手法:
- 比喻: “道了亦未了”比喻人生道路的复杂。
- 意象: 片石、树阴、斜阳等描绘出自然的宁静和诗人的内心世界。
-
主题思想: 诗歌中心思想在于探讨人生的无常与漂泊,通过自然的描写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师长的敬重和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 片石: 象征稳定,然而却容易被风化,暗示着人生的脆弱。
- 树阴: 代表庇护与安宁的环境。
- 斜阳: 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潭影: 表达内心的宁静波动,反映出一种心灵的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道了亦未了”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 A. 路
- B. 道理
- C. 道教
-
“请师留偈别”中的“偈”指什么?
- A. 诗
- B. 歌
- C. 佛教诗句
-
诗中反映了哪种情感?
- A. 喜悦
- B. 不舍与迷茫
- C. 愤怒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探讨了旅途与离别的主题,但更强调友情与壮志。而杜荀鹤的《送僧》则更侧重于内心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唐代诗人对生活的深刻体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荀鹤诗集》
- 相关唐诗研究论文与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