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十首次敬助韵 其八》

时间: 2025-01-27 04:14:19

后地生虚雷,天惊漏秋雨。

女娲死已久,此罅谁为补?

纷纷读书儿,碌碌无可数。

古人今人心,今人不如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后地生虚雷,天惊漏秋雨。
女娲死已久,此罅谁为补?
纷纷读书儿,碌碌无可数。
古人今人心,今人不如古。

白话文翻译:

地面上隐约传来雷声,天空也因秋雨而感到惊慌。女娲已经死去很久了,这个裂缝又由谁来修补呢?读书的人们纷纷而来,却都忙得不可开交,数不胜数。古人和今人的心境比起来,今人的心境远不如古人。

注释:

  • 后地生虚雷:指地面上隐隐约约有雷声,表示某种不安或预兆。
  • 天惊漏秋雨:天上雷声惊动了秋天的细雨,表现出一种忧虑的气氛。
  • 女娲: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传说中她用五色石补天,象征修补和创造。
  • 此罅:指天上的裂缝,暗喻社会或人心的缺陷。
  • 纷纷读书儿:形容许多读书的人,他们忙碌而无暇顾及其他。
  • 碌碌无可数:形容忙碌但无所成就,强调无奈的状态。
  • 古人今人心:对比古代人和现代人的心态与追求。

典故解析:

  • 女娲补天:出自《山海经》,女娲用五色石补天的故事,象征着修复和创造,反映出古人对社会秩序和自然的关注。
  • 古今对比:古代文人常常对比古今,表达对当代人心态的忧虑和对古代人智慧的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冕,元代诗人,字逸少,号白云山人,所作诗文多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及对古人的追慕。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深邃的哲理贯穿其中。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元代社会动荡、思想纷乱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古今的对比,表达了对当时读书人忙碌但无所成就的无奈感,以及对古人智慧的向往。

诗歌鉴赏:

王冕的《寓意十首次敬助韵其八》通过虚雷和秋雨的意象,营造了一种紧张而忧虑的氛围。开篇的“后地生虚雷,天惊漏秋雨”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更隐喻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安。接着,诗人提及女娲,暗示古代神话中的修补与创造,而今却已无人能及,表现出对现代人无所作为的失望。

“纷纷读书儿,碌碌无可数”则揭示了当代学者的忙碌状态,虽有众多读书者,却似乎都无所作为,反映出一种对现代教育和文化的反思。最后一句“古人今人心,今人不如古”更是直白地指出了古代人的心境与智慧比现代人更为深邃,使整首诗在对比中显得愈加沉重。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社会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当代人心的忧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哲学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后地生虚雷:暗示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 天惊漏秋雨:自然界的变化反映人心的惊慌。
  • 女娲死已久:唤起历史长河中的智慧与力量。
  • 此罅谁为补:对当下问题的无奈与困惑。
  • 纷纷读书儿:描绘读书人的忙碌状态。
  • 碌碌无可数:强调无所作为的无奈。
  • 古人今人心:对比古今心态,提出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虚雷”与“秋雨”比喻社会动荡。
  • 对仗:如“古人今人心”,增强诗歌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现象以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古今对照,揭示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古代智慧的怀念,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的忧虑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虚雷:象征着不安与混乱。
  • 秋雨:代表着凋零与忧伤。
  • 女娲:象征着创造与修复的力量。
  • 书生:象征当代读书人的努力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女娲”是哪个神话人物?

    • A. 创世神
    • B. 战神
    • C. 文化神
  2. “纷纷读书儿”这一句中,诗人对读书人的态度是什么?

    • A. 称赞
    • B. 批评
    • C. 中立
  3. 诗中“今人不如古”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失望
    • B. 高兴
    • C. 无所谓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王冕的《寓意十首次敬助韵其八》与李白的《将进酒》在风格上有所不同,王冕更侧重于对社会现状的反思,而李白则更强调个人的豪情壮志。两者都表现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但在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王冕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