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陂至崇仁村落》

时间: 2025-01-11 13:04:03

津亭徙倚客衣单,秋尽江南亦已寒。

雁翅不禁疏雨湿,枫林初染早霞丹。

少年已叹儒冠误,暮境更知行路难。

倦马归来踏残日,长吟聊得写忧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津亭徙倚客衣单,秋尽江南亦已寒。
雁翅不禁疏雨湿,枫林初染早霞丹。
少年已叹儒冠误,暮境更知行路难。
倦马归来踏残日,长吟聊得写忧端。

白话文翻译

在渡口的亭子上,我孤单地倚靠着,身上的衣服单薄,秋天已尽,江南的寒意也随之而来。
大雁的翅膀在稀疏的雨中变得湿漉漉的,枫树林的叶子初被晨霞染成红色。
年轻时我已经感叹读书人的身份误了我,到了晚年更知道行路的艰难。
疲惫的马儿归来时踩在残余的日光下,我长声吟唱,借此抒发心中的忧愁。

注释

  • 津亭:渡口的亭子,表示诗人身在渡口的情景。
  • :靠着,指诗人静思的姿态。
  • 衣单:衣服单薄,说明天气寒冷。
  • 雁翅:大雁的翅膀,象征北归的大雁。
  • 疏雨:稀疏的雨,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枫林:枫树的树林,象征秋天的景色。
  • 儒冠:读书人的帽子,反映诗人的自我反思。
  • 倦马:疲惫的马,象征归来的旅途。
  • 残日:夕阳,暗示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政治家。他的诗歌以豪放、抒情见长,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与边塞诗。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陆游晚年,背景为南宋时期,国家遭受外敌侵扰,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愈加深厚。诗中流露出对青春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陆游的《视陂至崇仁村落》展现了他对生活、历史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描绘了诗人在渡口亭子上的孤独景象,营造出一种秋尽冬寒的凄凉气氛。随着季节的变迁,诗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时间的流逝,秋天的结束象征着青春的逝去,带来了更加深沉的忧愁。

接着,诗人通过描写大雁与枫林的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与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年轻时的豪情壮志与现实生活的艰难形成强烈对比,诗人对“儒冠”的叹息不仅是对个人前途的反思,更是对社会现状的无奈。在最后两句,倦马归来与夕阳的意象交织,隐喻了诗人对生命的归属与归宿的思考,长吟的行为则是他对忧愁的倾诉。

整首诗透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反映了陆游在晚年对于生命的独特感悟和深沉的忧伤。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津亭徙倚客衣单:描绘诗人身处渡口亭子,孤独倚靠,衣衫单薄,暗示寒冷的环境与内心的孤寂。
    • 秋尽江南亦已寒:强调季节的变化,秋天的结束与寒冷的来临,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 雁翅不禁疏雨湿:大雁翅膀在细雨中湿透,象征着离别与思乡之情。
    • 枫林初染早霞丹:枫树的红叶与晨霞交相辉映,展现出秋天的美丽,也暗含着时光的流逝。
    • 少年已叹儒冠误:年轻时的抱负与现实的落差,诗人对自身经历的反思。
    • 暮境更知行路难:晚年的困惑与艰难,强调人生道路的艰辛。
    • 倦马归来踏残日:疲惫的归途与夕阳的意象,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终结。
    • 长吟聊得写忧端:通过吟唱来抒发心中的忧愁,表达内心的情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枫林与早霞相提并论,展现秋天的美好与短暂。
    • 拟人:将大雁和马赋予情感,使其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
    • 对仗:如“少年已叹”与“暮境更知”,形成鲜明的对比。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青春与理想的追忆、对现实的无奈与深思,体现了陆游作为一位诗人的深沉情感与历史责任感。

意象分析

  • 津亭:象征着孤独与思考的空间。
  • 雁翅:代表离别与思乡的情感。
  • 枫林:象征着秋天的美丽与生命的短暂。
  • 倦马:隐喻人生的疲惫与归属感。
  • 残日:象征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终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津亭”指的是什么?

    • A) 渡口的亭子
    • B) 高山
    • C) 河边的房屋
  2. 诗人对“儒冠”的态度是?

    • A) 自豪
    • B) 叹息
    • C) 无所谓
  3. 诗中“倦马归来踏残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快
    • B) 疲惫与归属感
    • C) 忧伤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与陆游的《视陂至崇仁村落》都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慨,但前者更多描绘了月夜的宁静与忧伤,后者则在自然景色中蕴含了对人生艰辛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 《陆游诗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