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杜氏庄晨起遇雨》

时间: 2025-01-22 13:22:28

怪藤十围蔽白日,老木千尺干青霄。

水泛戛滩竹作舫,陆行跨空绳系桥。

阴阴古屋精灵语,惨惨江云蛟鳄骄。

吾道非耶行至此,诸公正散紫宸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杜氏庄晨起遇雨
作者:陆游 〔宋代〕

怪藤十围蔽白日,
老木千尺干青霄。
水泛戛滩竹作舫,
陆行跨空绳系桥。
阴阴古屋精灵语,
惨惨江云蛟鳄骄。
吾道非耶行至此,
诸公正散紫宸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晨,作者在杜氏庄园醒来,遇到了下雨的景象。
奇怪的藤蔓遮蔽了阳光,老树的树干直插青天。
水面泛起波浪,竹子做的小船在水上漂浮,
而陆地上则是跨越空中的绳桥。
古老的屋子里似乎有精灵在低语,
江边的云彩显得惨淡,龙和鳄鱼在水中悠然自得。
我来到这里难道不是为了追求理想吗?
如今众人正在紫宸殿散朝。

注释

  • 怪藤:奇异的藤蔓,形态怪异,遮蔽阳光。
  • 十围:形容藤蔓的茂盛程度,十围指环绕的范围。
  • 千尺:形容树木的高大。
  • 水泛戛滩:水面波动,竹筏在漂流。
  • 阴阴古屋:阴暗的古老房屋,给人一种神秘感。
  • 精灵语:可能指自然的声音,或诗人内心的感悟。
  • 紫宸朝:指的是皇帝的早朝,众人正在散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学家。他的一生经历了南宋的兴衰,作品多表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陆游晚年,反映了他在自然景观中感受到的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宿杜氏庄晨起遇雨》是一首充满生动意象和深刻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揭示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感受。开篇便以“怪藤十围蔽白日”引入,自然的奇形怪状与阳光的遮蔽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生活的变幻莫测和人心的隐秘。接着,诗人写到“老木千尺干青霄”,展现了自然的雄伟与作者的渺小,老树的高大象征着长久的生命力,似乎在对比人的短暂与无奈。

“水泛戛滩竹作舫”一句,描绘了水波荡漾的宁静与美丽,竹筏漂浮在水面,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然而,这种宁静并未能掩盖内心的孤独与无助。后半部分的“阴阴古屋精灵语”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神秘的氛围,似乎在倾听自然的低语与心灵的诉说。

最后,诗人以“吾道非耶行至此”自问,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思,感叹自己为何会走到这个地步,正值众人朝散之际,内心更显孤独。这种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交织在一起,让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怪藤十围蔽白日:描写藤蔓的茂密,形成了对阳光的遮蔽,象征着生活中的阴影。
  • 老木千尺干青霄:老树的高耸呈现出自然的伟大,反映出生命的坚韧。
  • 水泛戛滩竹作舫:描绘水面波动,竹筏漂浮,传递出一种宁静之美。
  • 陆行跨空绳系桥:陆地上的绳索桥,象征着人与自然的连接与隔阂。
  • 阴阴古屋精灵语:古老房屋中的低语,暗示着历史的沉淀和自然的神秘。
  • 惨惨江云蛟鳄骄:江边的云彩显得惨淡,象征着生存的困境。
  • 吾道非耶行至此:对人生选择的反思,感叹人生道路的艰辛。
  • 诸公正散紫宸朝:众人散去,表现出一种孤独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怪藤”“老木”,通过形象的比喻,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如“精灵语”,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加了诗的神秘感。
  • 对仗:如“水泛戛滩”“陆行跨空”,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内心感悟的交织,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藤蔓:象征生命的繁茂与遮蔽,暗示人生的复杂。
  • 老木:代表着坚韧与生命的延续,反映出自然的伟大。
  • 水与竹筏:水象征灵动与变化,竹筏则代表着人在自然中的漂泊与无奈。
  • 古屋:承载历史与秘密,象征着过去的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怪藤十围蔽白日”意指:

    • A) 藤蔓遮住阳光
    • B) 藤蔓长得很怪异
    • C) 阳光明媚
  2. “陆行跨空绳系桥”中“绳系桥”象征着:

    • A) 自然的连接
    • B) 人生的困境
    • C) 生活的安稳
  3. 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态度是:

    • A) 满足
    • B) 反思与无奈
    • C) 忽视

答案

  1. A) 藤蔓遮住阳光
  2. A) 自然的连接
  3. B) 反思与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安石《元日》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陆游《宿杜氏庄晨起遇雨》杜甫《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与对人生的思考,但陆游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感,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命运。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