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一段云 北山烟雨》
时间: 2025-04-28 02:25: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巫山一段云
李齐贤 〔元代〕
澹澹青空远,亭亭碧重。
忽惊雷雨送飞龙。
欲洗玉芙蓉。
稍认岩间寺,都迷壑底松。
良工吮笔未形容。
疑是九疑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远处澄澈的蓝天和高耸的翠绿山峰。忽然间,雷雨来临,像飞龙一般带来气势,似乎要洗净那洁白的芙蓉花。稍稍辨认出岩间的寺庙,却又迷失在山谷底部的松树之间。即使是技艺高超的画工,也未必能将这里的美景完全形容出来,更让人怀疑这是九疑峰的景象。
注释:
字词注释:
- 澹澹:形容水面或天空清澈的样子。
- 亭亭:形容高耸的样子,常用于形容植物。
- 飞龙:比喻雷雨的突然来临,形象生动。
- 芙蓉:指荷花,象征纯洁美丽。
- 岩间寺:指隐秘在岩石之间的寺庙。
- 壑底:山谷底部。
- 良工:技艺高超的工匠或画家。
- 九疑峰:传说中美丽的山峰,常被用作诗词中的意象。
典故解析:
- 九疑峰:出自《山海经》,是古代著名的山峰,象征着美丽与神秘,常用于诗词中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与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齐贤,元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他的诗作常以山水自然为题材,风格清新,富有情趣。李齐贤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体现了元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巫山一段云》创作于山水景色宜人的时节,诗人受到大自然的启发,表达了对美景的赞美与对人类无法完全描摹自然的感慨。此诗反映了元代文人的抒情传统与对自然的深刻观察。
诗歌鉴赏:
这首《巫山一段云》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山水的壮美与诗人的心境。诗的开头“澹澹青空远,亭亭碧重”描绘了一个清新明亮的自然景象,给人以宁静和遐想的空间。接着“忽惊雷雨送飞龙”引入了突如其来的雷雨,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的变化与力量,这种对比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
“欲洗玉芙蓉”一语,既表现了诗人对荷花的喜爱,也象征着对美好的渴望,想要通过雷雨的洗礼来清洗心灵的尘埃。接着“稍认岩间寺,都迷壑底松”,诗人从美景中抽离,回归到对人生的思考。这里的寺庙与松树,给人一种隐秘而静谧的感觉,似乎传达了一种对世外桃源的向往。
最后“良工吮笔未形容,疑是九疑峰”,诗人感叹即使是最优秀的画工也无法完全描绘出这一片神奇的山水之美。九疑峰的提及,不仅具有地理上的象征意义,更是对古代山水文化的致敬,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澹澹青空远:描绘一片遥远的清澈蓝天,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
- 亭亭碧重:形容高耸的青山,进一步增强了自然景观的层次感。
- 忽惊雷雨送飞龙:雷雨来临,仿佛是飞龙的到来,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变化。
- 欲洗玉芙蓉:表达对美丽荷花的向往与期待,象征着纯洁。
- 稍认岩间寺:在风雨中似乎认出了隐秘的寺庙,传达了一种寻求精神寄托的感觉。
- 都迷壑底松:迷失在山谷底部的松树之间,增添了神秘感。
- 良工吮笔未形容:即使再优秀的画工也无法描绘出这美景的全貌,表达对自然的敬畏。
- 疑是九疑峰:对自然景观的质疑与敬仰,九疑峰的提及更是增添了诗的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雷雨送飞龙”使用比喻手法,将雷雨形象化。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类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澹澹青空远,亭亭碧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空:象征着无边的自由与希望。
- 飞龙: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瞬息万变。
- 芙蓉:象征着纯洁、美好与生命的脆弱。
- 岩间寺:代表着人类的精神寄托与追求。
- 九疑峰:象征着神秘、理想与超脱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忽惊雷雨送飞龙”中的“飞龙”比喻了什么? A. 飞鸟
B. 雷雨的力量
C. 云彩
D. 美丽的花 -
“良工吮笔未形容”中的“良工”指的是: A. 画工
B. 雕刻师
C. 建筑师
D. 音乐家 -
诗中提到的“九疑峰”象征着: A. 真实的景象
B. 对自然的敬仰
C. 人类的渺小
D. 以上都是
答案:
- B
- A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李白)
- 《望庐山瀑布》(李白)
- 《夜泊牛津口》(李白)
诗词对比:
《早发白帝城》与《巫山一段云》: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美景,但李白的诗更注重瞬间的惊艳,而李齐贤则在对比中体现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李齐贤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元代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