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远岫留残照,微波映断霞。
竹篱茅舍是渔家,一径傍林斜。
绿岸双双鹭,青山点点鸦。
时闻笑语隔芦花,白酒换鱼虾。
白话文翻译:
远处的山峦上,残余的阳光洒下,微波荡漾映照着断裂的晚霞。
竹篱围起的茅草屋是渔民居住的地方,旁边有一条小路向斜坡延伸。
绿岸边成双的白鹭飞舞,青山上点缀着几只乌鸦。
时不时传来笑语,隔着芦花,白酒与鱼虾互换。
注释:
- 远岫:远处的山峦。
- 残照:夕阳的余晖。
- 微波:轻微的波浪。
- 竹篱:用竹子编成的篱笆。
- 茅舍:用茅草盖成的房屋。
- 一径:一条小路。
- 傍林斜:靠近树林的斜坡。
- 绿岸:绿树环绕的河岸。
- 双双鹭:成双的白鹭。
- 青山点点鸦:青山上有几只乌鸦。
- 笑语:欢声笑语。
- 隔芦花:在芦苇花的隔挡下。
- 白酒换鱼虾:用白酒来换取鱼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齐贤是元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南宋灭亡后的元代,受到了南宋文化的影响。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见长,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观与民间生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变革之际,渔村的生活场景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珍视。诗中传达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状态,体现了诗人对渔村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赞美。
诗歌鉴赏:
《巫山一段云 渔村落照》是一首描绘渔村自然风光与生活情景的诗作。诗的开头以“远岫留残照,微波映断霞”描绘出夕阳西下,远山与湖面交相辉映的美丽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温暖的氛围。这种景象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丽,还通过“微波”和“断霞”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动感。
接着,诗人转向渔村的生活,“竹篱茅舍是渔家,一径傍林斜”勾勒出渔民的居住环境,简单而朴实的茅舍和竹篱显现出乡村生活的原汁原味。这里的“斜”字,既描写了地形的特点,也暗示了生活的悠闲与自然。
后两联则描绘了生动的自然景象与人们的生活情趣,“绿岸双双鹭,青山点点鸦”展现出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白鹭与乌鸦的出现,赋予了诗境以动感。而“时闻笑语隔芦花,白酒换鱼虾”则让人感受到渔村人们的欢声笑语,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体现了诗人对渔村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表现了李齐贤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元代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远岫留残照:远处山峦上洒下的余晖,暗示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美丽。
- 微波映断霞:微微的波光映照着晚霞,表现出水面与天空的和谐美。
- 竹篱茅舍是渔家:描绘渔民的住所,突显生活的朴实。
- 一径傍林斜:小路向斜坡延伸,生动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悠然。
- 绿岸双双鹭:绿树环绕的岸边,成双的白鹭飞舞,增添了生机。
- 青山点点鸦:青山上点缀着几只乌鸦,表现自然的生态环境。
- 时闻笑语隔芦花:在芦苇花的隔挡下,传来欢声笑语,展示人们的和谐。
- 白酒换鱼虾:用白酒换取新鲜的鱼虾,体现了生活的简单与快乐。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通过“残照”和“断霞”等意象,营造出美丽的自然景象。
- 对仗:如“绿岸双双鹭,青山点点鸦”,形成了对比与统一的艺术效果。
主题思想:本诗通过描绘渔村宁静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的快乐生活,表现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了一种简单而幸福的生活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远岫:象征自然的遥远与宁静。
- 残照: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美的瞬间。
- 竹篱茅舍:象征乡村的朴实与宁静。
- 双双鹭:寓意生机与和谐。
- 白酒换鱼虾:体现生活的简单与乐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渔村主要以什么为生? A. 农业
B. 渔业
C. 牧业 -
诗中提到的“绿岸双双鹭”中“鹭”指的是什么鸟? A. 企鹅
B. 白鹭
C. 乌鸦 -
诗中描述的环境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A. 寂静
B. 热闹
C. 和谐
答案:
- B. 渔业
- B. 白鹭
- C. 和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张志和的《渔歌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朱自华的《渔舟唱晚》与李齐贤的《巫山一段云 渔村落照》,两者均展现了渔村的宁静生活,但前者更多地表现出对生活的感叹,而后者则更侧重于对自然的描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人李齐贤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