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吴时父侍郎二首》

时间: 2025-04-27 08:22:42

慧灯溥照人幽隐,心秤能权物重轻。

士子比之常相国,吏民道是蔡端明。

来时稻蟹非常熟,去日琴龟作伴行。

安得四方皆结辈,苍黔开眼看升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吴时父侍郎二首
作者: 刘克庄

慧灯溥照人幽隐,
心秤能权物重轻。
士子比之常相国,
吏民道是蔡端明。
来时稻蟹非常熟,
去日琴龟作伴行。
安得四方皆结辈,
苍黔开眼看升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明亮的灯光照亮了隐秘之处,心中衡量着世间的轻重。士人们把你比作常年的宰相,而百姓们则称赞你如同蔡端明。你来时稻田里的蟹子非常肥美,离去时琴声和龟鸣作伴。愿四方的人都能结成良好的关系,苍劲的黑土地上也能看到繁荣的景象。

注释:

  • 慧灯:智慧之光,这里指光明的智慧。
  • 溥照:普遍照耀。
  • 心秤:内心的衡量标准。
  • 士子:读书人,知识分子。
  • 常相国:指常任宰相,表示地位和权威。
  • 吏民:官员和百姓。
  • 蔡端明:蔡邕,东汉著名的学者和书法家,意指品德高尚的人。
  • 稻蟹:稻田里的螃蟹,代表丰收。
  • 琴龟:指琴声和龟鸣,象征和谐与陪伴。
  • 苍黔:苍劲的黑土地,形容自然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士龙,号天池,南宋著名诗人,学者,曾任官职,主张文人应致力于国家和民族的兴盛。他的诗风清新,常融入社会现实,关心民生。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作者对吴时父侍郎的送别之际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敬重以及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望。诗中提到的“升平”指的是对社会安定、人民富庶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与祝福。开头“慧灯溥照人幽隐”,用灯光的明亮象征智慧的启迪,暗示吴时父侍郎不仅具有政治才能,更有高尚的品德与智慧。紧接着的“心秤能权物重轻”,则反映出他内心的公正与明理。

诗中将士子与常相国相提并论,显示了对吴时父侍郎的高度评价,表明了他在士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时,诗人也提到“吏民道是蔡端明”,进一步强调了他为民所称颂的美德。

最后两句“安得四方皆结辈,苍黔开眼看升平”则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统一、人民安定的渴望,表达了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期盼四方人们和睦相处,共同迎接繁荣的未来。全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生动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和对社会的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慧灯溥照人幽隐:智慧的光芒照亮了隐秘的地方,象征着启迪和智慧。
    2. 心秤能权物重轻:内心的衡量标准能够公正地判断事物的轻重。
    3. 士子比之常相国:士人们都把你比作常任宰相,显示对你的尊重。
    4. 吏民道是蔡端明:百姓都称赞你如同蔡邕,意指你德才兼备。
    5. 来时稻蟹非常熟:你来时稻田里的蟹子特别肥美,象征丰收。
    6. 去日琴龟作伴行:离去时有琴声和龟鸣作伴,象征和谐与陪伴。
    7. 安得四方皆结辈:希望四方的人都能结为良好的关系。
    8. 苍黔开眼看升平:愿黑土地上的人们都能目睹繁荣的景象。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慧灯”比作智慧的光芒。
    • 对仗:例如“士子比之常相国,吏民道是蔡端明”,对称工整。
    • 象征:稻蟹、琴龟象征丰收与和谐。
  •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对社会安定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和人民的情怀。

意象分析:

  • 慧灯:象征智慧和启发,意味着光明与希望。
  • 稻蟹:代表丰收与自然的富饶,象征着人们的生活富足。
  • 琴龟:象征和谐与陪伴,代表友谊与美好的时光。
  • 苍黔:代表自然环境,象征着广大的希望与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慧灯溥照”中的“慧灯”指代什么?

    • A. 一盏灯
    • B. 智慧的光芒
    • C. 一位智者
  2. 诗中提到的“士子比之常相国”意指?

    • A. 士人们非常崇拜吴时父侍郎
    • B. 吴时父侍郎是宰相
    • C. 士人们学习宰相的治国之道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

    • A. 诗人对友人的祝福
    • B. 对社会安定的向往
    • C. 对未来的担忧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关心。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描绘了离别时的情感与对未来的期盼。

诗词对比

  • 李白《送友人》与刘克庄的《送吴时父侍郎二首》均涉及送别主题,但李白的笔调更加豪放洒脱,而刘克庄则更多表现了对友人的赞美及对社会未来的期望,风格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刘克庄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古诗词入门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