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罗汉赞十六首》
时间: 2025-01-27 03:28: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山罗汉赞十六首
作者: 黄庭坚
如来宝仗降魔相,
慈悲威怒震十方。
毒龙帖耳收雷霆,
逆鳞可摩若家狗。
我法未尝恼众生,
不令肆毒生恐怖。
但以本来悲愿力,
情与无情共一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如来佛的威严与慈悲。佛手持宝杖,可以降伏邪魔,慈悲与威怒并存,震慑四方。面对凶猛的毒龙,佛将其压制如同收回雷霆的力量,连毒龙的逆鳞也不过是家犬般容易对待。我的教法从不伤害众生,不让毒害在人间肆虐,只是凭借本有的悲愿力量,与所有众生同在一体。
注释
- 如来:指释迦牟尼佛,佛教中的重要人物。
- 宝仗:佛教中佛祖所持的法器,象征着权威与保护。
- 降魔:指镇压邪恶势力。
- 慈悲: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对所有众生的关怀与怜悯。
- 毒龙:象征邪恶势力或障碍。
- 逆鳞:龙的逆鳞是其最为脆弱的部位,寓意弱点。
- 我法:指佛教的教义或法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用典故,作品以抒发情感和表现个人思想为主。
创作背景
《南山罗汉赞十六首》是黄庭坚在南山寺写的一系列诗作,意在表达对佛教精神的理解与感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佛教文化逐渐深入民间,这些作品反映了诗人对宗教信仰与人性关怀的思考。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南山罗汉赞十六首》通过对如来佛的描绘,体现了他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诗中“如来宝仗降魔相”一语,展现了佛的威严与神力,而后面的“慈悲威怒震十方”则将两者巧妙结合,突出了佛教思想中慈悲与威严并存的特质。诗中提到的“毒龙”与“逆鳞”不仅是对邪恶的隐喻,同时也表达了佛教对众生的包容与怜悯。黄庭坚认为,自己的法门不是为了惩罚众生,而是希望能以慈悲的力量化解一切苦难。这种情感的传达,使得整首诗具有了深厚的哲理性与情感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如来宝仗降魔相:如来佛手持的法杖降服一切魔障。
- 慈悲威怒震十方:在慈悲与怒火中,佛的力量影响到四面八方。
- 毒龙帖耳收雷霆:凶恶的毒龙听从佛的指令,犹如雷霆般迅速压制。
- 逆鳞可摩若家狗:龙的逆鳞被佛轻易对待,表达了佛的无畏。
- 我法未尝恼众生:我的教义从未伤害过众生。
- 不令肆毒生恐怖:不让邪恶在世间横行。
- 但以本来悲愿力:只是凭借我本有的悲悯愿望。
- 情与无情共一家:无论有情无情,皆为一家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毒龙比作邪恶势力,强调其威胁性。
- 对仗:如“慈悲威怒”与“震十方”的对仗,增强诗句的韵律感。
- 拟人:将毒龙具有人性,使其行为更具象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佛教的慈悲理念,强调了对众生的关爱与包容,体现了黄庭坚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人性的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如来:象征智慧与解脱。
- 宝仗:代表佛的权威与保护。
- 毒龙:象征生活中的各种困扰与障碍。
- 慈悲:体现佛教的核心价值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如来宝仗降魔相”中的“宝仗”指的是什么? A. 宝物
B. 法器
C. 兵器
D. 书籍 -
诗中提到的“毒龙”象征什么? A. 幸福
B. 邪恶
C. 自然
D. 友谊 -
整首诗表达了什么主题? A. 报复
B. 绝望
C. 慈悲
D. 战争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体现了自然与人性的和谐。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南山罗汉赞十六首》都是通过意象表达情感,但前者更偏向个人情感,而后者则注重对佛教思想的探讨。
参考资料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佛教文化与诗词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