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道上逢牧者》
时间: 2025-02-04 15:33: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安道上逢牧者》 ——李流谦〔宋代〕
暖日平岗牛数尾,
短蓑破笠三四子。
牛饥吃草渴饮水,
牧儿仰卧不摇箠。
人牛意闲俱不知,
笑我驻车独移时。
薄暮骑牛却归去,
晚烟遥见隔林炊。
白话文翻译:
在温暖的阳光下,平坦的山岗上有几头牛在悠闲地吃草,
几位牧童身穿短蓑衣、头戴破旧的斗笠。
牛儿饥了吃草,渴了喝水,
牧童仰卧在草地上,没有摇动手中的杖。
人和牛都意气闲适,完全不知周围的变化,
只有我停下车来,心中却感到不安。
薄暮时分,我骑上牛儿缓缓回家,
远处的炊烟从树林中隐隐约约升起。
注释:
- 暖日:温暖的阳光。
- 平岗:平坦的山岗。
- 牛数尾:几头牛。
- 短蓑:短的蓑衣,指牧童的衣着。
- 破笠:破旧的斗笠,表示农民生活的艰辛。
- 摇箠:摇动牧杖,通常表示驱赶牛羊。
- 薄暮:傍晚。
- 晚烟:晚上的炊烟,通常是家庭做饭的烟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流谦,宋代诗人,生平资料不详,但其诗作常反映出田园生活的淡泊与宁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在宋代,农村生活安定,农民以耕作和牧养为生,诗人通过描绘牧童和牛的悠闲场景,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喧嚣的反思。
诗歌鉴赏:
《万安道上逢牧者》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展现了宁静与和谐的自然景象。诗的开头通过“暖日平岗牛数尾”描绘了一个温暖的午后,几头牛悠闲地吃着草,体现了农村生活的安逸与宁静。接着,诗人描绘了牧童的形象,虽身处劳作,却依然享受着大自然的悠闲。短蓑和破笠的搭配,暗示了牧童的贫苦生活,但他们却无忧无虑,体现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人牛意闲俱不知,笑我驻车独移时”传达了诗人与牧童之间的对比,诗人虽然在车中途径,却因世俗的纷扰而无法感受到这种宁静的快乐,反映出他内心的孤独与不安。最后的“薄暮骑牛却归去,晚烟遥见隔林炊”则通过夕阳下的归途,营造出一种温暖、和谐的氛围,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这份简单而真实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动物间的和谐关系,传递出一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烦恼的淡漠,体现了宋代诗歌中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暖日平岗牛数尾:描绘了阳光明媚的场景,牛在平坦的山岗上悠闲地吃草。
- 短蓑破笠三四子:几位牧童穿着简陋的衣物,展现了他们的朴实与生活的艰辛。
- 牛饥吃草渴饮水:牛儿在吃草与喝水,表现出自然生活的真实状态。
- 牧儿仰卧不摇箠:牧童躺在草地上,手中的牧杖没有摇动,反映出他的无忧无虑。
- 人牛意闲俱不知:人和牛都沉浸在悠闲的状态中,完全不知周围环境的变化。
- 笑我驻车独移时:诗人停下车,心中却感到不安,与牧童的闲适形成对比。
- 薄暮骑牛却归去:傍晚时分,诗人骑着牛回家,暗示归属感。
- 晚烟遥见隔林炊:远处的炊烟升起,给人一种温暖的归属感,结束了这幅田园画卷。
修辞手法:
- 拟人:牛与人同样感到闲适,赋予了动物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牛饥吃草渴饮水”,使诗句更加对称和谐。
- 意象:通过牛、牧童、夕阳、炊烟等意象,构建出宁静的田园画面。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牧童与牛的宁静生活,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反映出诗人对世俗的超然态度,体现了一种自然与和谐的生活理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牛:象征着劳动与生活的朴实。
- 牧童:代表着纯真的自然状态,未被世俗污染的灵魂。
- 炊烟:象征着温暖的家,归属感与宁静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牛”在做什么?
A. 吃草
B. 睡觉
C. 玩耍 -
牧童的衣着有什么特点?
A. 华丽
B. 破旧
C. 新潮 -
诗人在旅途中感到怎样的情绪?
A. 开心
B. 不安
C. 兴奋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但王维更强调山水的静谧与灵性,而李流谦则侧重于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与自然的生活状态。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