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诗》
时间: 2025-01-11 22:50: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鹿为马,龙为蛇,凤皇避罗麟避罝。
天下逃难不知数,入海居岩皆是家。
武陵源中深隐人,共将鸡犬栽桃花。
花开记春不记岁,金椎自劫博浪沙。
亦殊商颜采芝草,唯与少长亲胡麻。
岂意异时渔者入,各各因问人闲赊。
秦已非秦孰为汉,奚论魏晋如割瓜。
英雄灭尽有石阙,智惠屏去无年华。
俗骨思归一相送,慎勿与世言云霞。
出洞沿溪梦寐觉,物景都失同回槎。
心寄草树欲复往,山幽水乱寻无涯。
白话文翻译
鹿被当作马,龙被当作蛇,凤皇避开罗网,麟兽躲避捕兽器。
天下逃难的人数不胜数,入海、居岩都成了他们的家。
武陵源中深藏着人们,大家一起栽种桃花,养鸡养犬。
花开时只记得春天,不再记岁月的流逝,金椎自劫的博浪沙。
同样的商颜采芝草,只有与亲人一起种胡麻。
谁能想到不同的时代渔夫会来到这里,各自询问人们的安闲。
秦朝已不再是秦,谁又能称汉,何必论魏晋如同割瓜。
英雄已经灭绝,只有石阙残存,智慧与才智已无年华。
俗世的情感思归被送走,切勿与世俗言语交流。
走出洞窟沿溪而行,梦中醒来,物景皆失,无法再回到原来的地方。
心寄于草树,想要再次前往,山幽水乱,寻求无尽的归途。
注释
- 鹿为马:比喻身份的混淆。
- 凤皇避罗:凤皇是传说中的鸟,避开捕捉。
- 武陵源:传说中的桃花源,象征世外桃源。
- 金椎自劫:暗指命运的不公或遭遇。
- 渔者入:指外来者的介入。
- 秦已非秦:历史变迁,强调时光流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香山,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诗风清新高远,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常描绘自然景色及人情世故。他的创作受李白、杜甫等诗人的影响,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桃花源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思考。诗中描绘的桃花源象征着人们向往的理想生活,反映出社会动荡和逃避现实的情感。
诗歌鉴赏
《桃花源诗》通过描绘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所描绘的桃花源,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地,也是对人类社会动荡不安的无奈反思。诗人用丰富的意象,如“鹿为马”、“龙为蛇”等,表现出人们身份的混淆与社会秩序的崩塌。通过对比“天下逃难不知数”,更显现出人们无处可归的悲惨处境。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引入历史的变迁,指秦朝已不复存在,强调历史的无情和社会的变迁。诗中“英雄灭尽有石阙”一句,暗示了英雄的没落与理想的破灭,让人对历史感到沉重的思考。整首诗通过对桃花源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鹿为马,龙为蛇:身份的混淆,反映社会的混乱。
- 天下逃难不知数:逃难的人数众多,社会动荡。
- 武陵源中深隐人:桃花源中的人隐居生活,象征理想生活。
- 花开记春不记岁:花开象征生命的美好,而人们却不再在意时间的流逝。
- 金椎自劫博浪沙:遭遇命运的不公,暗示人与命运抗争的无奈。
- 岂意异时渔者入:外来者的介入,打破了桃花源的宁静。
- 秦已非秦孰为汉:历史的变迁,强调时光流逝。
- 俗骨思归一相送:对世俗的思考与归属感的追求。
- 心寄草树欲复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渴望回归自然。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鹿为马”,以动物比喻身份的混淆。
- 对仗:如“天下逃难不知数,入海居岩皆是家”,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桃花源象征理想社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逃避与反思。通过描绘桃花源的美好与宁静,反衬出社会的混乱与无奈,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源:象征理想生活与和谐的自然环境。
- 鹿、龙、凤皇:象征身份的混淆与社会的不安定。
- 逃难:表现人们的无助与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 金椎、石阙:象征历史的无情与英雄的消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桃花源诗》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梅尧臣
- D. 白居易
-
诗中“鹿为马,龙为蛇”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身份的混淆
- B. 自然的美好
- C. 人与自然的和谐
- D. 社会的安宁
-
诗中提到的“桃花源”象征着什么?
- A. 现实生活
- B. 理想社会
- C. 历史变迁
- D. 个人奋斗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同样描绘了理想社会的美好。
- 王维《山居秋暝》: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梅尧臣《桃花源诗》 vs. 陶渊明《桃花源记》
- 两者都描绘了理想生活,但梅尧臣更强调对历史变迁的思考,而陶渊明则更突出人们对自然的向往与归属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