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时间: 2025-01-11 21:45:38

柳外寒轻,水边亭小。

昨朝燕子归来了。

天涯无数旧愁根,东风种得成芳草。

亭畔秋千,当时欢笑。

香肌不满和衣抱。

那堪别後更思量,春来瘦得知多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柳外寒轻,水边亭小。
昨朝燕子归来了。
天涯无数旧愁根,
东风种得成芳草。
亭畔秋千,当时欢笑。
香肌不满和衣抱。
那堪别後更思量,
春来瘦得知多少。

白话文翻译:

在柳树外面,寒风轻轻吹拂,水边的小亭子显得格外清幽。
昨天,燕子回来了。
天涯海角,旧日的愁苦依然无数,
东风吹来,种下了一片芳草。
当年在亭子旁荡秋千,欢声笑语不断。
如今香嫩的肌肤,依然裹着衣裳,无法相拥。
别后思念无尽,春天来时,自己又瘦了多少呢?

注释:

  • 寒轻:指的是寒冷而轻柔的风。
  • 亭小:形容亭子规模小,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
  • 燕子归来:象征春天的到来,燕子是春天的使者。
  • 愁根:指深埋心底的忧愁。
  • 芳草:春天的草木,象征生机与希望。
  • 香肌:形容美人的肌肤。
  • 和衣抱:指无法相拥,表达情感的压抑。
  • 思量:思念和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万之,字季真,号秋水,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作品多以抒情见长。他的诗风清新,感情细腻,常表现对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色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踏莎行》是在春天的背景下,表达对旧日情怀的追忆和对离别的思念。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表现了诗人对美好往昔的怀念。

诗歌鉴赏:

《踏莎行》是一首充满情感和自然景象的词作,展现了王万之对生活的细腻感悟。开篇以“柳外寒轻,水边亭小”引入,描绘出一个寒冷而宁静的春天场景,柳树和水边的小亭子构成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接着提到“昨朝燕子归来了”,燕子作为春天的象征,不仅带来了春的气息,也唤起了春天的回忆。

“天涯无数旧愁根,东风种得成芳草”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往日愁苦的深刻反思。尽管春天的东风带来了新的生命,然而心中的愁苦依旧根深蒂固,难以忘怀。接下来的“亭畔秋千,当时欢笑”,通过对往昔欢乐时光的追忆,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伤感。

最后两句“那堪别后更思量,春来瘦得知多少”以极为细腻的情感结束,展现了离别后的思念与内心的煎熬。诗人通过对身体的形象化描写,强调了思念带来的心灵与肉体的双重消耗。整首词情景交融,情感真挚,展现了王万之深厚的艺术功底。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柳外寒轻,水边亭小:通过描写自然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幽静的氛围。
  • 昨朝燕子归来了:象征着春天的回归,同时也唤起了对往昔的怀念。
  • 天涯无数旧愁根: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旧愁的难以释怀。
  • 东风种得成芳草:借用春风之力,带来了新的生机,但愁苦依旧未去。
  • 亭畔秋千,当时欢笑:回忆起往日的快乐,形成鲜明的对比。
  • 香肌不满和衣抱:暗示了情感的压抑与无奈。
  • 那堪别后更思量:强调离别后的思念之苦。
  • 春来瘦得知多少:以自身变化折射出思念的沉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燕子比作春天的使者,带来生机与希望。
  • 拟人:将东风描绘成种植芳草的力量。
  • 对仗:如“亭畔秋千,当时欢笑”形成对称,增强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抒发了诗人对离别的伤感与对旧日时光的怀念,表现了人生中的无奈和思念的苦楚,揭示了生命的脆弱与情感的深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柔情与美好。
  • 燕子:象征春天与希望。
  • 亭子:代表着过去的欢乐与宁静。
  • 芳草:象征新生与希望。
  • 秋千:象征着无忧无虑的时光。
  • 香肌:象征着美好而无法相拥的爱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柳外寒轻”中的“寒”指的是什么?

    • A. 热
    • B. 冷
    • C. 温暖
  2.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幸福
    • B. 思念
    • C. 愤怒
  3. “亭畔秋千,当时欢笑”中“秋千”象征着什么?

    • A. 快乐的时光
    • B. 悲伤的回忆
    • C. 冷漠的生活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秦观的《踏莎行》

诗词对比:

王万之的《踏莎行》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思念,但王万之更侧重于春天的回归和内心的愁苦,而李清照则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强烈。两者都展现了宋代词人的独特风格与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