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玉泉观鱼》
时间: 2025-01-11 01:56: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玉泉观鱼
作者: 张可久 〔元代〕
潋滟晴光动碧虚。
一方清镜照诗。
玉尘三三法,
水漾金鳞六六鱼。
红舍利,白芙蕖。
尽教妆点老僧居。
夜深飞过西湖去,
夺取小龙明月。
白话文翻译:
在晴朗的天空下,波光粼粼,映动了碧蓝的虚空。
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着诗句的美丽。
玉尘轻轻飘舞,水面上游动着金色的鱼。
红色的舍利花,白色的芙蓉,
都装点着老和尚的居所。
夜深人静时,我飞越西湖,
去夺取那小龙一般的明月。
注释:
- 潋滟: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 碧虚:指碧蓝的天空。
- 一方清镜:比喻水面如镜,反射出诗的意境。
- 玉尘:形容轻微的尘埃,象征清雅。
- 舍利:指舍利花,通常是指红色的花朵。
- 芙蕖:指睡莲或荷花。
- 老僧:指年长的和尚。
- 小龙:形容月亮的光辉,似小龙在水中游动。
典故解析:
本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诗中提到的“西湖”及其美景,常常成为文人墨客表达情感的寄托之地。西湖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胜,陶渊明、白居易等诗人曾多次赞美其美丽,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可久,元代著名诗人,以其词作见长,风格多变,常融入山水景物与人文情怀。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元朝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之时,文人们通过描写宁静的自然景观来寻求内心的平和与安慰。这首诗描绘了玉泉观的美丽景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鹧鸪天 玉泉观鱼》是一首典雅而富有意境的诗作,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时,巧妙地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一个静谧而美丽的玉泉观。开头的两句“潋滟晴光动碧虚,一方清镜照诗”,通过波光粼粼的水面,反射出蓝天的美丽,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紧接着,诗人将“玉尘”和“金鳞”相结合,描绘出水中游动的鱼儿,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诗中提到的红舍利和白芙蕖,象征着清雅与高洁,映衬出老和尚清寂的生活状态,显示了诗人对僧人生活的尊重与向往。最后两句“夜深飞过西湖去,夺取小龙明月”,则以“飞”和“夺”的动词,使得整首诗在静谧中又增添了一丝动感,表达了诗人对明月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精致的意象与自然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令人心向往之。诗人不仅仅是在描绘自然景色,更是在抒发内心的情感与哲理,展现了元代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潋滟晴光动碧虚:水波荡漾,映动了晴朗的天空。
- 一方清镜照诗:水面如镜,反射出诗的意境。
- 玉尘三三法:玉尘轻飘,三三两两的法器。
- 水漾金鳞六六鱼:水面上游动着六六成群的金色鱼。
- 红舍利,白芙蕖:红色的舍利花与白色的荷花。
- 尽教妆点老僧居:装点着老和尚的居所。
- 夜深飞过西湖去:夜深时,我飞越西湖。
- 夺取小龙明月:去夺取那小如龙的明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面比作清镜,形象生动。
- 对仗:如“红舍利,白芙蕖”展现了和谐美感。
- 拟人:水面上游动的鱼与清镜的意象赋予了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一种超然于世的生活态度,充满了哲理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潋滟:象征自然的活力与流动。
- 碧虚:代表广阔的天空,寓意无限与自由。
- 玉尘:象征清雅与轻盈。
- 金鳞:代表生机与美丽。
- 红舍利、白芙蕖:象征高洁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潋滟”指的是什么?
- A. 清澈的水
- B. 水波荡漾
- C. 明亮的天空
-
“红舍利,白芙蕖”中的“舍利”是指哪种花?
- A. 白玫瑰
- B. 红色的花
- C. 紫罗兰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小龙”是指什么?
- A. 一条小龙
- B. 明亮的月亮
- C. 一条小鱼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 - 苏轼
- 《月夜忆舍弟》 - 杜甫
诗词对比:
- 《水调歌头》与《鹧鸪天》均表现了对自然与月亮的赞美,但前者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而后者则偏重于自然美的描绘和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