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华湖上书事》

时间: 2025-01-27 04:31:43

清霜雕远木,潩水溢西陂。

画鹢凌空界,鸣鸥矫翠漪。

菊残犹可折,竹密不容窥。

物我同真际,谁当惮四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霜雕远木,潩水溢西陂。
画鹢凌空界,鸣鸥矫翠漪。
菊残犹可折,竹密不容窥。
物我同真际,谁当惮四知。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霜冻雕刻了远方的树木,潩水涨满了西边的堤岸。
画舫在空中飞翔,鸥鸟在翠绿的波浪上翱翔。
残存的菊花仍可摘下,密密的竹林却无法窥视。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谁还会在意外界的知晓?

注释:

  • 清霜:指清晨的霜冻。
  • :雕刻,形象地描述霜冻在树木上的表现。
  • 潩水:即涟水,指水波荡漾的样子。
  • 凌空:在空中飞翔。
  • 鸣鸥:叫声清脆的海鸥。
  • 矫翠漪:形容海鸥在碧绿水波上翱翔的姿态。
  • 菊残犹可折:即使菊花凋谢,仍然可以摘取。
  • 竹密不容窥:密密的竹林让人无法看见里面。
  • 物我同真际: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真实境界。
  • 四知:指外界的知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宋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其诗作常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善于描绘山水与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湖上,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与哲思,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境界。

诗歌鉴赏:

《和子华湖上书事》展现了诗人韩维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首联“清霜雕远木,潩水溢西陂”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秋晨清新的景象,霜冻和水波相互映衬,渲染出一种静谧而又生动的氛围。接下来的“画鹢凌空界,鸣鸥矫翠漪”则通过对画舫和海鸥的描写,突显了湖上活动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丽。

第三联“菊残犹可折,竹密不容窥”则表现了诗人在自然中感受到的生命的无常与厚重。尽管菊花已经凋谢,但仍可摘取,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而密竹则象征着深邃与神秘,无法轻易窥见。

最后一句“物我同真际,谁当惮四知”则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与共鸣,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思考,呈现了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的交融,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霜雕远木:霜冻在树木上留下了清晰的痕迹,表明了秋季的清晨。
  2. 潩水溢西陂:水位上涨,涌向西边的堤岸,描绘了水的丰盈。
  3. 画鹢凌空界:画舫在空中飞翔,给人以轻盈的感觉。
  4. 鸣鸥矫翠漪:海鸥在水面上自由飞翔,形象生动。
  5. 菊残犹可折:残花虽然凋谢,仍然有可摘之处,寓意生命的延续。
  6. 竹密不容窥:竹林茂密,无法窥见内部,象征着深邃。
  7. 物我同真际: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体悟到真实的境界。
  8. 谁当惮四知:对外界的知晓无所畏惧,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霜比作雕刻,形象生动。
  • 拟人:将自然景象描绘得如同有生命般。
  • 对仗:有助于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的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与内心的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霜:象征着冷静与清新。
  • 潩水:代表流动与生机。
  • 画鹢:象征艺术与灵动。
  • 鸣鸥:自由与活力的象征。
  • :生命的脆弱与希望。
  • :深邃与隐秘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清霜”是指什么季节的景象?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菊残犹可折”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生命的悲观
    • B. 对生命的希望
    • C. 对自然的无所谓
    • D. 对人际关系的看法
  3. 诗中的“物我同真际”意指什么?

    • A. 自然与人相互独立
    • B. 自然与人融为一体
    • C. 人生的无常
    • D. 对外界的恐惧

答案:

  1. C. 秋天
  2. B. 对生命的希望
  3. B. 自然与人融为一体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春望》与《和子华湖上书事》的对比:前者表现了战乱中的忧国之情,而后者则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与哲思。
  • 《山居秋暝》与《和子华湖上书事》的对比:两者都表现了秋天的自然景象,但前者更偏向于安静的内心感受,后者则更为活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