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后湖赏莲花 李璟 〔唐代〕 蓼花蘸水火不灭,水鸟惊鱼银梭投。 满目荷花千万顷,红碧相杂敷清流。 孙武已斩吴宫女,琉璃池上佳人头。
白话文翻译:
蓼花沾水如同火焰不灭,水鸟惊飞鱼儿如银梭投入。 眼前尽是千万顷的荷花,红绿相间铺展在清澈的水流上。 孙武已经斩杀了吴宫中的女子,琉璃池上漂浮着美人的头颅。
注释:
- 蓼花:一种水生植物,花小而红。
- 蘸水:指蓼花沾水。
- 火不灭:形容蓼花鲜艳如火,不易凋谢。
- 银梭:比喻鱼儿游动迅速,如织布的梭子。
- 敷:铺展。
- 孙武: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曾训练吴宫女子,斩杀不听令者。
- 琉璃池:形容池水清澈如琉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璟,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美景的敏锐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湖赏莲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湖光山色的美丽,同时也隐含了对历史故事的回忆和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生动的意象和鲜明的色彩,描绘了一幅湖上赏莲的美丽画卷。首句“蓼花蘸水火不灭”,用“火不灭”形容蓼花的鲜艳,形象生动。次句“水鸟惊鱼银梭投”,以“银梭”比喻鱼儿的迅捷,增添了画面的动感。后两句“满目荷花千万顷,红碧相杂敷清流”,则展现了荷花的壮观景象,红绿相间,色彩斑斓。最后一句“孙武已斩吴宫女,琉璃池上佳人头”,通过对历史故事的提及,为这幅自然画卷增添了一抹历史的厚重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蘸水火不灭”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蓼花的鲜艳。
- 次句以“银梭”比喻鱼儿的迅捷,增添了画面的动感。
- 第三句“满目荷花千万顷”,展现了荷花的壮观景象。
- 末句通过对历史故事的提及,为画面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火不灭”、“银梭”等,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
- 对仗:如“红碧相杂”,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湖光山色的美丽,同时也隐含了对历史故事的回忆和感慨,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蓼花:鲜艳如火,不易凋谢。
- 水鸟、鱼:增添画面的动感。
- 荷花:壮观景象,色彩斑斓。
- 琉璃池:清澈如琉璃,增添历史的厚重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蓼花蘸水火不灭”形容的是什么? A. 蓼花的颜色 B. 蓼花的生命力 C. 蓼花的形状 D. 蓼花的香气
-
“水鸟惊鱼银梭投”中的“银梭”比喻的是什么? A. 水鸟 B. 鱼 C. 荷花 D. 蓼花
-
诗中提到的“孙武已斩吴宫女”是指哪个历史事件? A. 孙武训练吴宫女子 B. 孙武斩杀吴宫女子 C. 孙武征战吴国 D. 孙武治理吴国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情感更为深沉。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离别之情。
诗词对比:
- 李璟《游后湖赏莲花》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两者都描绘自然景色,但李诗更为明快,杜诗更为深沉。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李璟的诗作,可全面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了解唐代诗歌的背景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