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师唱谁家曲》
时间: 2025-01-11 10:14: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歌子·师唱谁家曲
作者:苏轼
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
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眨眉。
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
白话文翻译:
师父在唱哪家的曲子,宗教的风气又传承给了谁呢?
我借你一把锤子和拍板,自己也只是在这里凑热闹,不要怀疑我。
溪边的女子正在偷偷地看我,山中的僧人也不要眨眼。
只愁弥勒佛降生的日子太迟了,早已不见当年那位少女了。
注释:
- 师唱:师父在演唱。
- 谁家曲:指问师父唱的曲子来源于哪个家庭。
- 宗风:宗教的风气或传统。
- 拍板与门槌:戏曲或表演中的工具,表示参与和合作。
- 逢场作戏:在特定场合做一些表演或游戏,不必认真。
- 溪女:指溪边的女子,带有调侃色彩。
- 山僧:指山中的和尚,象征宁静和观望。
- 弥勒:佛教中的弥勒佛,象征未来的希望。
- 老婆三五少年时:指年轻时的爱人,表达对往昔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及政治家。他的文风洒脱,诗词深情,常融入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本词创作于苏轼的中年时期,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涯中的波折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悟。此时,苏轼已历经贬谪与磨难,对当下生活和过往记忆有着深刻的思考。
诗歌鉴赏:
《南歌子·师唱谁家曲》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哲理思考的词作。开篇以“师唱谁家曲”引入,表现了对音乐和艺术的关注,同时也暗示了对传统文化的追溯与思考。接下来的“借君拍板与门槌”,不仅展示了苏轼在曲艺方面的参与,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幽默态度,隐含着一种“逢场作戏”的人生哲学。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眨眉”两句,展现了一种轻松而又带有调侃的氛围,溪边女子的偷偷瞥视与山中和尚的静默形成鲜明对比,生动描绘了生活中的人与自然的互动。最后两句“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则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青春与往事的怀念,让整首词在轻松的表面下流露出深邃的情感与哲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师唱谁家曲”:质疑师父所唱的曲子来自何处,暗示对传统的追寻。
- “宗风嗣阿谁”:对宗教传统的延续感到迷惑。
- “借君拍板与门槌”:请求别人给予支持,自己参与其中。
- “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表明自己只是玩乐而已,不必认真。
- “溪女方偷眼”:描绘溪边女子的俏皮动作。
- “山僧莫眨眉”:对山僧的静默与内敛的调侃。
- “却愁弥勒下生迟”:对未来希望的期待与焦虑。
- “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怀念年轻时的爱人,感叹时光的流逝。
-
修辞手法:
- 对偶:如“溪女”和“山僧”,形成鲜明对比。
- 隐喻:用“弥勒”象征未来的希望与人生的期盼。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性,增添亲切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词通过对音乐、传统、青春的回望与思考,表现了苏轼对人生无常的感悟,渗透出一种幽默而又深刻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 音乐与曲艺:象征传统文化与艺术。
- 溪女:自然与人性的结合,代表青春的灵动。
- 山僧:象征宁静与内心的沉思。
- 弥勒:未来的希望与人生的期待。
- 老婆:对逝去时光与青春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在词中提到的“师”指的是?
- A. 朋友
- B. 师父
- C. 学者
- D. 僧人
-
“溪女方偷眼”一句中,溪女的形象象征着?
- A. 自然的宁静
- B. 青春的活泼
- C. 过往的怀念
- D. 时间的流逝
-
这首词的主题主要表现了?
- A. 对爱情的渴望
- B.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C. 对自然的赞美
- D. 对历史的追溯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南歌子》和李清照的《如梦令》都是表达个人感情的作品,但苏轼的作品更具哲理性,而李清照则更注重情感的细腻与女性的视角。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