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乍脱惊涛恐,犹为曲木看。
昔人憎胜母,吾亦畏长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刚刚从惊涛骇浪中脱身,心中仍然感到恐惧,仿佛在看着弯曲的木头。昔日的人们痛恨自己的母亲,而我也同样畏惧长滩的危险。
注释:
- 乍脱:刚刚脱离,刚刚逃离。
- 惊涛:指猛烈的波涛,通常形容大海的狂暴情景。
- 恐:害怕,恐惧。
- 犹为:仍然是,依然是。
- 曲木:比喻不规则或危险的事物,这里可能暗指长滩的地形。
- 昔人:古人,过去的人。
- 憎:憎恨,厌恶。
- 胜母:指古代的文化观念,可能是对自然或母亲的恐惧与厌恶的象征。
- 吾亦:我也,同样。
- 畏:害怕,恐惧。
- 长滩:指长长的滩涂,特别是海边的滩涂,象征着危险和困难。
典故解析:
“昔人憎胜母”出自古代对自然力量的复杂情感,古人常常将自然视为母亲,但在遭遇自然灾害时又会产生厌恶与恐惧的矛盾心理。长滩在此处象征了生命中的危险和挑战,诗人借此表达对自然和生活中不可预知危险的畏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流谦,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展现出对自然的深刻思考与敏感的情感,风格清新而含蓄。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可能经历了风波与艰难的时刻,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危险的敬畏。
诗歌鉴赏:
《长滩》是一首充满情感张力的诗作,诗人在海边的长滩上,经历了惊涛骇浪的洗礼,心中对自然的敬畏和恐惧交织,形成了独特的情感表达。开头的“乍脱惊涛恐”展现了从波涛之中逃离的瞬间感受,瞬间的解脱却伴随着持久的恐惧,这种情感的对比令人深思。接着“犹为曲木看”,通过对曲木的比喻,诗人将自然的不可预测性与危险性形象化,唤起读者的共鸣。
“昔人憎胜母”一句则进一步引申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古代人对母亲的依赖与厌恶映射出对自然的双重情感,既有敬畏也有反感。诗人在此引入个人感受,表现了对长滩的畏惧,意在强调人类对于自然的脆弱与无力。
整首诗在意象的构建上层次分明,情感上由外而内,展现了一种深邃的哲思。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了人类内心的挣扎与反思。这种对自然的敬畏感,既是对生命的警示,也是对人类处境的深刻反思,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乍脱惊涛恐:表达了刚刚经历惊涛骇浪的恐惧感,突显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脆弱。
- 犹为曲木看:用曲木比喻不确定的危险,暗示对未来的恐惧。
- 昔人憎胜母:引入古人对自然的复杂情感,表明诗人感同身受。
- 吾亦畏长滩:诗人坦承自己也对长滩的危险感到畏惧,形成自我情感的共鸣。
修辞手法:
- 比喻:曲木的比喻强化了自然的危险性。
- 对仗:全诗运用对仗手法,使得节奏感强烈,增强了诗的美感。
- 反复:通过重复“恐”和“畏”,强调情感的深刻与持久。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的惊涛与长滩,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对挑战的恐惧,反映了人类在自然力量面前的渺小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惊涛:象征着不可控的自然力量和生命的剧烈变化。
- 曲木:代表着潜在的危险和不确定的未来。
- 长滩:是自然与人生困难的象征,表达生命中的恐惧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乍脱惊涛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放松
B. 恐惧
C. 喜悦
D. 平静 -
诗中“曲木”是用来比喻什么? A. 美好事物
B. 危险和不确定性
C. 安全的地方
D. 快乐的回忆 -
诗人对“长滩”的态度是怎样的? A. 喜爱
B. 赞美
C. 畏惧
D. 无所谓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同样探讨了人生的艰辛与自然的壮丽。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李流谦的《长滩》与杜甫的《登高》在对自然的描写上有相似之处,均表现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生艰辛的深刻反思。李流谦更侧重于个人感受,而杜甫则通过景象体现对社会的广泛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李流谦诗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