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梁国惠康公主挽歌词二首》
时间: 2025-01-26 03:03: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梁国惠康公主挽歌词二首
作者: 权德舆
外馆嫔仪贵,中参睿渥深。
初笄横白玉,盛服镂黄金。
风度箫声远,河低婺彩沈。
夜台留册谥,凄怆即徽音。
杳霭异湘川,飘飖驾紫烟。
凤楼人已去,鸾镜月空悬。
雾湿汤沐地,霜凝脂粉田。
音容无处所,应在玉皇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贵的公主,其外表和气质都显得极为出众。她的头饰是用白玉制成的,盛装则用黄金雕刻而成。箫声飘荡在远处,河水低沉,彩霞沉淀。夜晚的台上留有册谥,悲凄的音韵仿佛即是她的音容。
远方的湘川雾霭朦胧,仿佛仙女驾着紫烟而来。凤楼中的人儿已然离去,鸾镜下的明月孤独地悬挂。土地湿润如汤,霜冻在粉田上凝结。她的音容已无处可寻,只能在玉皇面前相见。
注释:
- 嫔仪:指的是公主的美丽和仪态。
- 初笄:指女子初次梳头,象征成年。
- 箫声:古代乐器,表示清雅的风度。
- 谥:对已故者的称号。
- 杳霭:远方的迷雾。
- 驾紫烟:形容神仙乘坐的云烟。
- 凤楼:指高贵的楼台,象征公主的住所。
- 鸾镜:传说中的镜子,象征美丽与神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权德舆(约730-799年),字仲昭,号和士,唐代著名诗人。他以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擅长抒情诗,作品颇具个人特色。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为梁国公主惠康而作,公主的去世引发了作者深切的哀思。诗中通过描绘公主的容貌、气质以及离去后的空寂,表达了对她的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整体结构分为两段,每段四句,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公主的尊贵与才情。开头几句通过华美的词藻描绘了公主的外貌和气质,显示出她的高贵与优雅。接下来的句子则转向悲凉,描绘了她去世后的孤寂与空旷。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典雅风格。
诗中通过“凤楼”“鸾镜”等意象,象征着公主的美丽与尊贵,而“音容无处所,应在玉皇前”则将思念与哀伤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公主灵魂升天的美好祝愿。诗人在情感表达上细腻而真挚,给人以强烈的共鸣,体现了唐代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与对逝者的哀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外馆嫔仪贵:公主的出身高贵,美丽的形象令人敬仰。
- 中参睿渥深:她的智慧与内涵都很深厚。
- 初笄横白玉:象征她的青春与美丽。
- 盛服镂黄金:华丽的服装显示出她的尊贵地位。
- 风度箫声远:她的气质如风中清音般飘逸。
- 河低婺彩沈:河水低沉,似乎映射她的离去。
- 夜台留册谥:留下对她的追思与记忆。
- 凄怆即徽音:悲哀的音韵正是她的音容。
- 杳霭异湘川:远方的雾霭仿佛在诉说她的离去。
- 飘飖驾紫烟:像是神仙驾云而来。
- 凤楼人已去:那高贵的身影已经离去。
- 鸾镜月空悬:明月孤悬,映照着空寂的夜。
- 雾湿汤沐地:地面湿润,似乎在感受她的离去。
- 霜凝脂粉田:霜冻在土地上,如同她的美丽已成往事。
- 音容无处所:她的音容已无处可寻。
- 应在玉皇前:仰望她的灵魂已在天上。
-
修辞手法:使用比喻(如“凤楼”“鸾镜”)、拟人(如“雾湿汤沐地”)以及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与情感。
-
主题思想:中心思想在于通过对公主的描绘与哀悼,反映出生命的脆弱与时光的流逝,同时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忆和对亡者的深切怀念。
意象分析:
- 凤楼:象征公主的高贵与尊荣,表示她在世时的地位与风采。
- 鸾镜:代表美丽与神秘,暗示公主的灵魂之美。
- 紫烟:象征神秘与超凡脱俗的境界,暗示公主的仙女形象。
- 音容:表达对公主生前形象的怀念,强调她的美丽与才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权德舆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
“初笄横白玉”中的“初笄”指的是什么?
A. 初次梳头
B. 初次饮酒
C. 初次出嫁 -
诗中提到的“凤楼”象征了什么?
A. 美丽
B. 高贵
C. 乡愁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怀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权德舆与杜甫在表达对逝者的怀念时,权德舆更侧重于对公主的美丽与尊贵的描写,而杜甫则更多地强调家国情怀及个人遭遇的悲伤。两者风格各有千秋,但都展现了唐代诗人对生命与情感深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