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密秀才吏部驳放后归蜀,应崔大理序》

时间: 2025-01-11 11:14:06

蜀国本多士,雄文似相如。

之子西南秀,名在贤能书。

薄禄且未及,故山念归欤。

迢迢三千里,返驾一羸车。

玉垒长路尽,锦江春物馀。

此行无愠色,知尔恋林庐。

意思解释

送密秀才吏部驳放后归蜀,应崔大理序

作者:权德舆(唐代)

原文展示

蜀国本多士,雄文似相如。
之子西南秀,名在贤能书。
薄禄且未及,故山念归欤。
迢迢三千里,返驾一羸车。
玉垒长路尽,锦江春物馀。
此行无愠色,知尔恋林庐。

白话文翻译

蜀地原本就出人才,像相如那样的文人很多。
你这位才子在西南出众,名声在贤能的书中留存。
虽然待遇微薄,还未能得到更好的报酬,难免思念故乡吧。
那三千里的路途遥远,回程时只靠一辆瘦弱的马车。
玉垒山的长路终于走完,锦江边的春色依然留存。
这次出行并无愤懑之色,知道你是恋恋不舍于那林间的茅庐。

注释

  • 相如:指司马相如,汉代著名的辞赋家,代表了当时文人风采。
  • 薄禄:指微薄的俸禄,表示作者对朋友仕途的惋惜。
  • 故山:指故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迢迢:形容路途遥远。
  • 羸车:指瘦弱的马车,象征归途的艰辛。
  • 玉垒:指玉垒山,象征旅途的尽头。
  • 锦江:指四川的锦江,象征故乡的美丽。

典故解析

  • 相如:司马相如以其才华闻名于世,常被用来比喻才子。
  • 林庐:多指隐居的环境,象征着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权德舆,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与人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权德舆送别好友密秀才之际,表达了对朋友前途的祝福与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对蜀地人才的赞美与故乡美景的描绘,传达了对友人仕途艰辛的同情。

诗歌鉴赏

权德舆的《送密秀才吏部驳放后归蜀,应崔大理序》是一首典雅的送别诗,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情谊与对故乡的眷恋。诗中“蜀国本多士,雄文似相如”开篇便点明了蜀地人才辈出,给人以希望和自豪感,同时也为下面的送别铺垫了情感基调。接下来的“薄禄且未及,故山念归欤”则流露出对密秀才微薄俸禄的惋惜,进一步增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

“迢迢三千里,返驾一羸车”将归途的艰辛具体化,增强了诗的画面感与情感深度。最后两句“此行无愠色,知尔恋林庐”则是诗人的深情寄托,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理解与祝福,也反映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蜀国本多士:说明蜀地人才众多。
    2. 雄文似相如:比较蜀地文人的才华。
    3. 之子西南秀:指密秀才在西南地区的出众。
    4. 名在贤能书:他的名声在才子贤能的书中流传。
    5. 薄禄且未及:他所得到的俸禄微薄。
    6. 故山念归欤:难免思念故乡。
    7. 迢迢三千里:形容归途的遥远。
    8. 返驾一羸车:回程只靠一辆瘦弱的马车。
    9. 玉垒长路尽:长路终于走完。
    10. 锦江春物馀:锦江边的春色依旧。
    11. 此行无愠色:这次出行心情平和。
    12. 知尔恋林庐:知道你对故乡的恋恋不舍。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蜀国的士人比作相如,表现出对人才的赞美。
    • 对仗:如“迢迢三千里,返驾一羸车”,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 拟人:如“知尔恋林庐”,使情感更加生动。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祝福,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理想和现实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蜀国:象征着人才的聚集地,寄托了对理想的向往。
  • 相如:作为文人的象征,代表着才华与荣耀。
  • 羸车:象征着艰辛的归途,反映出人生的不易。
  • 林庐:理想的栖息之所,象征着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蜀国本多士”中的“士”指的是: A. 农民
    B. 文人
    C. 武士
    D. 商人

  2. 诗中提到的“薄禄”是指: A. 丰厚的收入
    B. 微薄的俸禄
    C. 无法得到的财富
    D. 高额的赏金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by 李白: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思念。
  • 《渡荆门送别》 by 宋之问:描绘送别场景,情感真挚。

诗词对比

  • 权德舆的《送密秀才》与李白的《送友人》在情感基调上相似,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但权德舆更侧重于对友人生计的关心,而李白则更注重表达个人情感的豪放与洒脱。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权德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