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令人田氏挽辞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6:11:44

家食初偕隐,君羹晚得尝。

金花千轴告,玉树五枝香。

咫尺相山室,葱昽瓦庙冈。

真令淮水绝,依旧庆源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家食初偕隐,君羹晚得尝。
金花千轴告,玉树五枝香。
咫尺相山室,葱昽瓦庙冈。
真令淮水绝,依旧庆源长。

白话文翻译:

家中的饭菜刚刚做成,你晚些时候才能品尝。
金色的花朵告诉我消息,玉树的五枝散发着香气。
咫尺之间就是山室,葱郁的瓦庙在冈上。
真让人感到淮水断绝,但庆源依旧延绵不绝。

注释:

  • 家食:指家中做的饭菜。
  • 君羹:君指朋友或亲人,羹是汤,表示对朋友的款待。
  • 金花千轴:金花是指金色的花朵,千轴可能是形容数量之多,表示喜讯。
  • 玉树五枝:玉树是植物,五枝则表示其繁盛。
  • 咫尺:咫尺天涯,形容距离很近。
  • 葱昽:葱郁而茂盛,昽为青翠的意思。
  • 瓦庙冈:瓦庙是用瓦片盖的庙,冈是山岗,表示隐居之处的环境。
  • 真令淮水绝:真让人觉得淮水断绝,表达了距离与思念。
  • 庆源长:庆源指的是庆祝的源头,长表示源远流长。

典故解析:

本诗涉及的典故较少,但“淮水绝”可以联系到淮水作为江南水系的一部分,是许多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常常与思乡、离别相关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倡导“诗中有画”的风格。他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雅,情感真挚,常表达对生活及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太令人田氏挽辞二首》是杨万里为悼念朋友田氏所作,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日常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结。

诗歌鉴赏:

本诗以家庭生活的小细节为切入点,展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开头两句描绘了家庭的温馨与朋友的款待,表现出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情感。在接下来的句子中,金花与玉树则象征着友谊的美好与芬芳,这种自然的描绘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愉悦与和谐美好。

“咫尺相山室,葱昽瓦庙冈”表达了诗人与朋友的距离虽近,但仍然感到心灵的隔阂,仿佛在提醒我们,尽管身处同一片天地,心中的思念却如淮水一般,绵延不绝。最后一句“真令淮水绝,依旧庆源长”则是对友谊的深刻体悟,尽管物理上的距离可能很远,但心灵的相通是永恒的,庆源象征着友谊的持久与美好。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个朋友的悼念,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家食初偕隐:开头提到的“家食”显示出家庭的温馨,“初偕隐”说明了朋友的相聚,暗示着一种亲密的关系。
  2. 君羹晚得尝:表明对朋友的款待,表达了期待与珍惜的心情。
  3. 金花千轴告:金花的出现象征着好消息的传递,给人一种喜悦的感觉。
  4. 玉树五枝香: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的美好,友谊的芬芳。
  5. 咫尺相山室:尽管在空间上接近,但内心的隔阂依然存在。
  6. 葱昽瓦庙冈:描绘出隐居环境的宁静与优美,表现了诗人的向往。
  7. 真令淮水绝:强调思念的深重,虽然地理上隔开,但情感却如水般绵延。
  8. 依旧庆源长:强调友谊的持久,表现出对美好关系的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金花千轴告”比喻美好的消息。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和谐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意象:金花、玉树、淮水等意象构成生动的画面,提升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反映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朋友的思念,情感深厚而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花:象征美好和喜悦的消息。
  • 玉树:象征友谊的芬芳与美好。
  • 淮水:作为思念的象征,表达了离别之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君羹”的意思是什么?

    • A. 君王的羹
    • B. 朋友的汤
    • C. 家中的饭菜
  2. “咫尺相山室”中“咫尺”指的是什么?

    • A. 非常远
    • B. 非常近
    • C. 难以到达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友谊的珍视
    • C. 生活的烦恼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杨万里的诗更为细腻,情感更加内敛,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李白则更注重豪放与人生哲理的表达。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集》
  • 《宋诗选》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太令人田氏挽辞二首 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