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家近蓬莱白玉京,
草堂登望不胜清。
初惊野色昏昏至,
已见波纹细细生。
残醉顿消迎乱点,
微吟渐苦入寒声。
只愁今夕虚檐滴,
又封青灯梦不成。
白话文翻译
我家离蓬莱白玉台很近,在草堂上眺望,景色清新得让人心醉。刚开始被昏暗的野色所惊动,随后就看见细细的波纹悄然生起。酒意渐消,迎来的是细雨点滴,微吟中逐渐感到寒意袭来。只担心今夜屋檐下的滴水声,又使我封闭在青灯下,梦境无法成形。
注释
- 蓬莱: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着美好、理想的境地。
- 白玉京:指的是仙境,寓意高洁、清明的理想世界。
- 草堂:指的是诗人的居所,通常为简陋的居所,体现出隐居生活的情怀。
- 初惊:最初感到惊讶、震撼。
- 残醉:指酒意未尽,处于醉酒状态。
- 虚檐:指屋檐下,表示居所的遮蔽。
- 青灯:古代用青色灯具照明,象征孤独和寂寞。
典故解析
- 蓬莱: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蓬莱是东海中的一个仙山,常用来象征理想的境地和长生不老的梦想。
- 白玉京:与蓬莱相似,代表着理想与清净的境地,常用于诗歌中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经历了北宋灭亡的历史变迁,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情壮志的爱国诗,也有细腻婉约的山水田园诗。陆游的作品常常表达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
《雨》作于陆游晚年,正值他人生的反思期,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与磨难,诗中透着淡淡的忧伤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这首诗通过描写雨中的情景,传达出诗人与自然的共鸣,以及内心的孤独与苦闷。
诗歌鉴赏
《雨》是一首描写雨天景致和内心感受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将外在的雨声与内心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首句“家近蓬莱白玉京”开篇即引人入胜,表达了对理想境地的向往,然而随之而来的“草堂登望不胜清”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而又孤寂的氛围。诗人在雨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却又在内心深处感到一种失落和无奈。
“初惊野色昏昏至”一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随着雨色的变化,内心的情绪也随之波动。而“残醉顿消迎乱点”则表现出诗人从醉意中醒来,面对现实的清醒和无奈。最后两句“只愁今夕虚檐滴,又封青灯梦不成”,将诗人的孤独与失落推向高潮,雨滴声与青灯下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梦境与现实的无奈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传达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面对现实的无力感,情感深沉,意蕴悠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家近蓬莱白玉京:诗人自述家与理想的仙境蓬莱十分接近,暗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草堂登望不胜清:在草堂上眺望,尽管景色清新,但诗人心中却有一丝空虚。
- 初惊野色昏昏至:初见昏暗的野色,感到惊讶,描绘出自然的变化。
- 已见波纹细细生:随着雨的来临,水面上出现细微的波纹,表现出雨后的宁静。
- 残醉顿消迎乱点:酒意消散,迎来了雨点的纷乱,体现出诗人对现实的清醒。
- 微吟渐苦入寒声:低吟中感受到寒意,暗示内心的苦楚在不断加深。
- 只愁今夕虚檐滴:担忧今夜雨声滴落的孤寂,表现出对环境的敏感与无奈。
- 又封青灯梦不成:青灯下的孤独让梦境无法成形,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蓬莱比作理想境地,表现了诗人的向往。
- 拟人:将雨声描绘成一种情感的表达,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残醉顿消”与“微吟渐苦”,增强了诗的音韵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雨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诗人在自然中寻求慰藉,却发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情感深邃而复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象征着内心的情感波动,既有宁静的美好,也有孤独的惆怅。
- 青灯:象征着孤独的思考与无尽的夜晚,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
- 草堂:隐居的象征,体现了诗人的生活状态与内心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雨》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蓬莱”象征着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境地
C. 个人情感
D. 乡村田园 -
诗中“微吟渐苦入寒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轻松愉快
B. 孤独苦闷
C. 豪情壮志
D. 无所畏惧
答案
- B. 宋代
- B. 理想境地
- B. 孤独苦闷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同样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个人情感与思考。
- 《静夜思》(李白):描绘孤独的夜晚,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雨》与《春夜喜雨》(杜甫):两首诗都描绘了雨的意象,但《雨》更多表现孤独的情感,而《春夜喜雨》则表达了对春雨的喜悦与希望。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同样的自然现象在不同诗人笔下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情感效果,反映出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