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长安雨中见终南雪》
时间: 2025-01-24 05:45: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冬月长安雨中见终南雪
作者: 贾岛 〔唐代〕
秋节新已尽,雨疏露山雪。
西峰稍觉明,残滴犹未绝。
气侵瀑布水,冻著白云穴。
今朝灞浐雁,何夕潇湘月。
想彼石房人,对雪扉不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冬季的长安,在雨中隐约看到终南山上的雪。秋天已经过去,雨水稀落,山上还残留着雪。西峰的雪光稍微显露,雪水的残滴仍未消散。寒气侵袭着瀑布的水,冻住了白云的洞穴。今天在灞浐河边看到的雁,何时才能在潇湘的月光下相会?我想起在石屋里的人,面对着雪,却不把门关上。
注释:
- 秋节:指秋天的节气,象征秋季的结束。
- 雨疏露山雪:雨水稀疏,露出山上的雪,描绘出冬季的清冷。
- 西峰:特指终南山的西峰。
- 残滴:残留的水滴,象征着冬天的寒冷。
- 气侵:寒气侵入。
- 瀑布水:指山中的瀑布,象征自然的力量。
- 白云穴:白云的洞穴,寓意幽静的地方。
- 灞浐雁:指在灞河、浐河的雁,象征归乡的情感。
- 潇湘月:潇湘是指湘江,描绘出月光下的美丽景象。
- 石房人:指隐居在山中的人,象征宁静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贾岛(约779年-843年),字阮籍,号梦窗,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风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贾岛晚期,他在长安生活期间,经历了战乱与社会动荡,诗中渗透着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贾岛的《冬月长安雨中见终南雪》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寒冬时节的长安,展现出一种清冷、恬静的氛围。诗的开头便以“秋节新已尽”引入,给人一种时间流逝的感慨,紧接着通过“雨疏露山雪”展现出冬季的特征,雨水稀落,山上的雪显得更加明显,充满了孤寂的美感。接着,诗人描绘了西峰的景象,残余的雪水似乎还在流动,象征着冬天的冷清和生命的延续。
而后,诗中“气侵瀑布水,冻著白云穴”则更为形象地描绘了寒冷的氛围,似乎连瀑布的水流都被冰冷所侵蚀,白云的洞穴也被冻住,给人一种压抑而又幽静的感觉。最后两句“今朝灞浐雁,何夕潇湘月”则将思绪引向远方,表达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与对归家的渴望,诗人在这寂静的冬天,面对着大雪,心中不禁涌起对生活的感慨与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节新已尽:秋天的季节已然结束,意味着时间的流逝。
- 雨疏露山雪:雨水虽少,却让山上的雪显露出来,传递出冬天的冷意。
- 西峰稍觉明:西峰的光线略显明亮,暗示雪的反射。
- 残滴犹未绝:残存的雪水依旧在滴落,象征着自然的变化。
- 气侵瀑布水:寒气侵入瀑布的水,表现出严冬的寒冷。
- 冻著白云穴:冰冷冻住了白云的洞穴,描绘出静谧的气氛。
- 今朝灞浐雁:今天在灞河看到的雁,寄托了对往日的回忆。
- 何夕潇湘月:想念在潇湘月光下的美好时光,流露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想彼石房人:回忆起隐居在石房中的人,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对雪扉不闭:面对着雪,心中却是开放的状态,暗示着一种对生活的包容。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气侵瀑布水”,将寒气形容为侵袭者,增强了寒冷的氛围。
- 对仗:如“今朝灞浐雁,何夕潇湘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雪、雁、月等意象交织,构成了丰富的自然图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冬月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纯洁与冷静,反映出冬季的严酷。
- 雁:象征归乡与思念,寓意对家乡的眷恋。
- 月:象征光明与希望,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石房:象征隐逸与安宁,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西峰”指的是哪座山? A. 华山
B. 终南山
C. 泰山
D. 祁连山 -
诗中哪一句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 A. 秋节新已尽
B. 今朝灞浐雁
C. 对雪扉不闭
D. 气侵瀑布水 -
“雨疏露山雪”中的“露”字在此处的意思是: A. 显现
B. 露水
C. 露天
D. 露出
答案: 1-B, 2-B,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贾岛《冬月长安雨中见终南雪》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自然景色表达对人事的思考与感慨。贾岛的作品更倾向于描绘冬季的寂静与寒冷,而王维则通过春天的景色展现出对友人的牵挂。两者都通过意象的描绘传达了深刻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贾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