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玩月》

时间: 2025-01-10 19:01:18

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

玉碗深沈潭底白,

金杯细碎浪头光。

寒惊乌鹊离巢噪,冷射蛟螭换窟藏。

更忆瑶台逢此夜,水晶宫殿挹琼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
玉碗深沈潭底白,金杯细碎浪头光。
寒惊乌鹊离巢噪,冷射蛟螭换窟藏。
更忆瑶台逢此夜,水晶宫殿挹琼浆。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上清秋的明月,湖面宽广如同万顷白霜。诗人用玉碗比喻潭底的白色水面,用金杯比喻细碎的浪花在月光下闪烁。寒冷的秋夜,惊动了乌鹊从巢中飞出,冷光照射着蛟龙与蛟螭,纷纷换地方藏身。更让人怀念的是,在这样一个夜晚,曾在瑶台相遇,水晶宫殿中品尝琼浆的情景。

注释:

  •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是中国著名的淡水湖之一。
  • :明亮、洁白。
  • 玉碗:比喻潭水的清澈和明亮。
  • 金杯:形容波光粼粼的浪花。
  • 寒惊:寒冷的秋夜让鸟儿感到惊恐。
  • 蛟螭:古代神话中的龙,通常指水中生物。
  • 瑶台:传说中的仙境,常作仙女们聚会的场所。
  • 水晶宫殿:形容神话中的华丽宫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偓(约768年-约824年),唐代诗人,字子华,号山人,生于太原,后居于江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韩偓的诗歌常常透出一种淡雅的气质。

创作背景:

《洞庭玩月》可能创作于秋季,诗人游览洞庭湖时,正值皎洁的月光照耀下,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产生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诗歌鉴赏:

《洞庭玩月》是一首描绘秋月与湖面景色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秋夜的宁静与月光的璀璨展现得淋漓尽致。开头两句以“清秋月”和“万顷霜”相对,既描绘了秋夜的清冷,又营造出一种广阔的意境;接下来的“玉碗深沈潭底白”和“金杯细碎浪头光”则运用生动的比喻,表现出湖水与波光的美丽。后两句则转向对秋夜的动静描写,乌鹊的惊飞与蛟螭的藏身,暗含了秋天的寒意与生命的脆弱。最后,诗人又回忆起瑶台的美好与水晶宫殿的奢华,表现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也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洞庭湖上清秋月:描绘了洞庭湖在秋天的明月之下,清澈而明亮。
  2. 月皎湖宽万顷霜:明月照耀下,湖面如同广阔的霜雪一般,形象而生动。
  3. 玉碗深沈潭底白:潭水清澈,底色如白玉般明亮。
  4. 金杯细碎浪头光:波光闪烁,如金杯碎光,富有动感。
  5. 寒惊乌鹊离巢噪:寒冷的夜晚使得鸟儿惊恐,发出鸣叫。
  6. 冷射蛟螭换窟藏:冷光照射下,蛟龙等水生物纷纷躲藏。
  7. 更忆瑶台逢此夜:在这样的夜晚,诗人想起了过去在瑶台的相遇。
  8. 水晶宫殿挹琼浆:描绘了在水晶宫殿中饮用美酒的情景,充满了仙气。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碗”、“金杯”,用形象的比喻增强了画面感。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形成对称的美感。
  • 拟人:用“寒惊”赋予鸟类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美好往昔的怀念,展现了唐代文人悠闲雅致的生活情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纯洁与宁静。
  • :象征广阔与包容。
  • 乌鹊: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秋天的冷清。
  • 瑶台、水晶宫殿:象征美好与梦幻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湖是哪个湖? A. 西湖
    B. 洞庭湖
    C. 太湖
    D. 鄱阳湖

  2. 诗中提到的“寒惊乌鹊离巢噪”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惊恐
    C. 宁静
    D. 兴奋

  3. 诗中的“瑶台”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仙境或美好回忆
    C. 战争
    D. 自然灾害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比较韩偓的《洞庭玩月》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以月亮为主题,但韩偓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李白则强调孤独与饮酒的乐趣,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