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尽日》
时间: 2025-04-27 11:50: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树头初日照西檐,
树底蔫花夜雨沾。
外院池亭闻动锁,
后堂阑槛见垂帘。
柳腰入户风斜倚,
榆荚堆墙水半淹。
把酒送春惆怅在,
年年三月病厌厌。
白话文翻译:
树梢上的初升太阳照在西边的屋檐上,
树下枯萎的花朵被夜雨沾染。
院子里的池塘、亭子传来锁链的声响,
后堂的栏杆上可以看到垂下的帘子。
柔柳倚靠着窗户,微风轻轻吹拂,
榆树的种荚堆积在墙边,水已淹到一半。
我举杯送别春天,心中充满惆怅,
年复一年,三月时节总是令人厌倦。
注释:
- 檐:屋檐,指屋顶的边缘部分。
- 蔫:枯萎,失去生机。
- 阑槛:栏杆,指窗户或阳台的护栏。
- 柳腰:形容柳树的柔软姿态。
- 榆荚:榆树的种子。
- 惆怅:忧愁,伤感。
典故解析:
此诗虽然不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与作者的感受,表现了对春天的无奈和惆怅,反映了唐代诗人常有的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偓(约768年-825年),字仲明,号梦得,唐代诗人,生于河南。韩偓的诗歌以清新、自然著称,擅长描写田园风光和个人情感,作品多表现对人生、自然的思考。
创作背景:
《春尽日》创作于春天,将春天的景色与个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春天的眷恋和对岁月流逝的惆怅。春天本是生机盎然的季节,但诗人却在此时感受到了一种无奈和厌倦,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思索与感慨。
诗歌鉴赏:
《春尽日》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却又令人感到惆怅的双重性。开头两句“树头初日照西檐,树底蔫花夜雨沾”通过对光影和花朵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春日的清新感,但随即转入对花的枯萎的描写,暗示春天的短暂与无常。接着,诗人描绘了院子里的景象,听到锁链的声响,看到垂下的帘子,这些细节增添了生活的气息,然而却透露出一种寂寞与孤独。
“柳腰入户风斜倚,榆荚堆墙水半淹”,柳树的柔美与榆树的种子形成对比,前者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后者则显得沉重,水淹的意象更增添了一种惆怅的氛围。最后两句“把酒送春惆怅在,年年三月病厌厌”更是点明了诗人的情感:对春天的送别与对生活的无奈,表现出了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诗歌通过细致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了对春天的眷恋与对生活的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树头初日照西檐:初升的太阳洒在西边的屋檐上,暗示晨光与新生。
- 树底蔫花夜雨沾:树下的花朵因夜雨而枯萎,象征着生命的易逝。
- 外院池亭闻动锁:听到院子里池塘和亭子的锁链声,传达出一种静谧与孤独的氛围。
- 后堂阑槛见垂帘:后堂的栏杆上垂下帘子,描绘出生活的细腻。
- 柳腰入户风斜倚:柳树轻柔的姿态,微风中摇曳,表现自然的柔美。
- 榆荚堆墙水半淹:水淹到墙边,榆树的种子堆积,暗示春天的消逝。
- 把酒送春惆怅在:举杯告别春天,表达了内心的惆怅。
- 年年三月病厌厌:每年三月的厌倦感,反映了对生活的无奈。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情感相结合,如“柳腰”比喻柳树的柔美。
- 拟人:风斜倚柳,赋予自然以人的特征,增强了诗意。
- 对仗:诗中对称的句式使得节奏感强烈,如“树头”与“树底”。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春天的眷恋与对无常岁月的感叹,表现出一种惆怅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树头、树底:象征着生命的两面,阳光与阴影的对比。
- 柳腰:柔软与灵动,象征青春与活力。
- 榆荚:沉重与责任,代表着岁月的负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树头初日”是指什么?
- A. 太阳升起
- B. 月亮升起
- C. 星星闪烁
- D. 白云飘动
-
“把酒送春惆怅在”中的“惆怅”是什么意思?
- A. 高兴
- B. 忧愁
- C. 愤怒
- D. 惊讶
-
诗中提到的“柳腰”形象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坚硬
- B. 柔美
- C. 暴烈
- D. 寂静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春望》:表现了战乱中的春天与对国家的忧虑。
- 《春尽日》:更多的是个人情感的流露,反映了内心的惆怅与对时光流逝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春尽日》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