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桐承雨声,声声何重叠。
疏滴下高枝,次打欹低叶。
鸟湿更梳翎,人愁方拄颊。
独自上西楼,风襟寒帖帖。
白话文翻译:
青桐树上滴落着雨声,声声相互叠加。
稀疏的雨滴从高枝落下,接着又打在倾斜的低叶上。
鸟儿湿了羽毛,更加用力梳理翎毛,而我正因愁苦而托着脸颊。
独自一人走上西楼,感到寒风袭来,心中冷意阵阵。
注释:
- 青桐:一种树木,常用来表现自然环境中的宁静和优雅。
- 承:承载、承受。
- 声声何重叠:声音一声接一声,层层叠加,表现出雨声的细腻与连续。
- 疏滴:稀疏的雨滴。
- 欹:倾斜,斜着的样子。
- 梳翎:鸟儿用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
- 拄颊:用手托着脸颊,形容忧愁或无聊的状态。
- 寒帖帖:寒风袭来,感觉非常寒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偓(约762年-约824年),字子华,号青莲,唐代诗人,生于今河南省。韩偓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作品风格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雨中》创作于韩偓的晚年,正值唐代社会动荡之时,诗人常常感受到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无奈与悲伤。此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感受以及内心的孤独和忧愁。
诗歌鉴赏:
《雨中》是一首描绘雨中景象的诗,开篇“青桐承雨声”,通过青桐树上雨声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细腻的氛围。诗中的“声声何重叠”不仅强调了雨声的连续性,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层层叠加。接下来的“疏滴下高枝,次打欹低叶”,通过细致的描绘,展现了雨滴落下的情景,仿佛可以听到雨水与树叶碰撞的声音,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鸟湿更梳翎,人愁方拄颊”,这一句中,鸟儿因雨而湿,愈加努力地梳理自己的羽毛,似乎在与自然抗争,而诗人却因愁苦而托着脸颊,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不禁让人联想到个体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奈。
最后两句“独自上西楼,风襟寒帖帖”,诗人独自一人走上楼,寒风袭来,内心的孤寂和寒意交织在一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首诗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在自然雨景中的孤独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桐承雨声:描绘雨声在青桐树上滴落,传达出自然界的和谐美。
- 声声何重叠:雨声一声接一声,形成层次感,暗示诗人复杂的情感。
- 疏滴下高枝:细致刻画雨滴的落下,营造出细腻的意境。
- 次打欹低叶:雨滴落在倾斜的叶子上,增添了动感。
- 鸟湿更梳翎:鸟儿因雨湿了羽毛,表现出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 人愁方拄颊:诗人因愁苦而托着脸颊,展现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 独自上西楼:到了西楼,暗示诗人的孤独感。
- 风襟寒帖帖:感受到寒风,强调内心的寒意和孤寂。
修辞手法:
- 拟人:雨声被描绘成一种可以承受的声音,赋予其生命。
- 对仗:如“疏滴下高枝,次打欹低叶”,工整的对称使诗句更具韵律感。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雨中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内心的孤独感,反映了个体在自然与人生无常之间的感受,最终引发对生命的深思。
意象分析:
- 青桐:象征自然的宁静与优雅。
- 雨声:代表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鸟儿: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拼搏。
- 西楼:代表孤独与思考的空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青桐承雨声”中,青桐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树木
b. 一个人物
c. 一种乐器 -
诗中“人愁方拄颊”中,诗人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
b. 忧愁
c. 愤怒 -
“风襟寒帖帖”中,寒帖帖表现了什么? a. 温暖
b. 寒冷
c. 平静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但更侧重于宁静与和谐的意境。
杜甫《春望》:尽管主题相似,但情感上更为沉重,反映出时代的动荡与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韩偓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