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 其二
作者: 吴寿彭 〔近代〕
几番革变斯文熄。
几番剩语开闭塞。
仁至倍栖皇。
游辞值披猖。
抱残当纪末。
不死守其阙。
旦复或光昌。
谁能补其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文化和文治的思考,几度的变革使得文化逐渐消亡,曾经的美好言辞也被封闭或遗忘。仁爱之心至此却依然存在,游辞的美丽在混乱中显得更加珍贵。对往昔的残存仍旧要记住,尽管身处困境,也要守护那未落的希望。未来的光明是否会再现,谁能来弥补这份失落呢?
注释
- 革变:指社会或政治上的重大变革。
- 斯文熄:指文化文治的衰退和消亡。
- 仁至:仁爱的思想或行为达到至高的境地。
- 倍栖:形容有两种归属或依附的状态。
- 游辞:指流畅的言辞或美好的话语。
- 披猖:形容状态的纷乱或失控。
- 抱残:指保留残存的事物。
- 阙:指缺失的地方或失落的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寿彭(1862-1927),字济生,号静斋,晚号无妄居士,近现代诗人,曾任职于多所学校,致力于推动新文化运动,提倡文言文与白话文的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诗风。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近代社会动荡的时期,经过多次的社会变革,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诗人对此深感忧虑,试图通过诗歌表达对文化传承的期待与思考。
诗歌鉴赏
《菩萨蛮 其二》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文化变革对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影响。诗人以“几番革变斯文熄”开篇,直接指出了文化的衰落,反映出对时代变迁的无奈与痛心。而“几番剩语开闭塞”,则进一步揭示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文化的失落使得曾经的美好言辞失去了生机。
中间部分,诗人借用“仁至倍栖皇”表达了仁爱之心的稀缺与珍贵,尽管在动荡的社会中,依然有一些人坚守着仁义。同时,“游辞值披猖”则表现出在纷乱的局势中,流畅的言辞显得更加珍贵与难得。
最后两句“旦复或光昌。谁能补其亡。”是全诗的高潮,诗人对未来的光明与希望充满了怀疑与思考,似乎在询问谁能来弥补失落的文化。这种悲观与希望交织的情感,正是这首诗最动人的部分,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文化命运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几番革变斯文熄:几度的变革使得文化渐渐消亡。
- 几番剩语开闭塞:几度的言辞被封闭,无法流通。
- 仁至倍栖皇:仁爱的精神至今仍然存在。
- 游辞值披猖:流畅的言辞在混乱中显得更加珍贵。
- 抱残当纪末:对残存文化的珍视在这个末世中显得尤为重要。
- 不死守其阙:尽管面临困境,也要坚守那未消逝的文化。
- 旦复或光昌:未来是否会再现光明?
- 谁能补其亡:谁能来弥补这份失落?
-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中多次使用对仗的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工整、韵律感更强。
- 比喻:用“光昌”比喻未来的希望与光明,增加了诗的深度。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文化的变迁与未来的希望展开,表达了在动荡时代中对文化传承的关怀与对未来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文化:象征传统与历史的承载体。
- 仁爱:代表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反映了对人性的思考。
- 言辞:象征着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体现了诗人对语言艺术的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几番革变”是指什么? A. 文化的繁荣
B. 社会的动荡
C. 人生的变化 -
“仁至倍栖皇”中“仁”的意思是? A. 忍耐
B. 仁爱
C. 仁义 -
诗的最后一句“谁能补其亡”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绝望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春望》 杜甫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吴寿彭的这首诗在表达对国家与文化的忧虑上更为直接,而杜甫则通过个人的遭遇反映了国家的动荡,二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表达手法各异。
参考资料
- 《中国近现代诗歌史》
- 《吴寿彭诗词选》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