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栖乌曲二首》
时间: 2025-01-25 22:48: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栖乌曲》二首
作者:刘方平
蛾眉曼脸倾城国,
鸣环动佩新相识。
银汉斜临白玉堂,
芙蓉行障掩灯光。
画舸双艚锦为缆,
芙蓉花发莲叶暗。
门前月色映横塘,
感郎中夜渡潇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的眉毛如蛾眉般弯曲,脸庞倾国倾城,令人心动。她身上的佩环轻轻摇动,似乎刚刚结识的情郎让她倍感欢喜。夜空中的银河斜斜地映照在白玉般的大厅上,芙蓉花的帷幕掩盖了灯光,显得格外温柔。画船上的缆绳用锦缠绕,芙蓉花在水面上悄然绽放,莲叶则暗淡无光。门前的月色映照在横塘之上,让人感慨不已,思念那夜渡过潇湘的郎君。
注释
- 蛾眉:形容眉毛像蛾子一样弯曲,常用来形容女性的美丽。
- 倾城国:形容女子的美丽足以让一个城池和国家倾倒。
- 鸣环:指女子身上的佩环发出的鸣响,象征着她的娇美和动人。
- 银汉:指银河,古人常用来形容夜空中的星河。
- 白玉堂:指装饰华丽的厅堂,象征着富贵和高雅。
- 芙蓉:即荷花,在诗中常用来象征美丽和柔情。
- 横塘:指横跨的水塘,象征静谧的夜景。
典故解析
该诗中涉及的“银汉”源自于古代神话传说,银河被称为“银汉”,象征着天上的星河。古代文人常用“银汉”来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思念。此外,诗中提到的“潇湘”是指湘江,古代文人常用湘水来象征离别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方平,唐代诗人,字梦白,号思白,生于唐宪宗时期。其诗风婉约,擅长描写爱情和自然景物,作品多以细腻的笔触表现情感。
创作背景
《栖乌曲》二首写于唐代,正值唐代盛世,文人雅士们追求诗歌的婉约和细腻,诗人在此背景下创作了此诗,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绝世美女的形象,展现了她的美丽与柔情。开头两句通过“蛾眉”和“倾城国”来引入主题,立刻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接下来的句子则通过“鸣环动佩”描绘她的娇媚,突显她在新相识的情郎面前的羞涩与欢喜。
“银汉斜临白玉堂”的意象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夜晚的宁静与雅致,暗示着爱情的甜蜜和浪漫。后面的“芙蓉行障掩灯光”,则通过芙蓉花的隐秘与遮挡,传达出一种朦胧而含蓄的美感,仿佛在暗示着爱情的神秘与内敛。
整首诗通过精致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反映出唐代诗歌的艺术风格,给人以深刻的美感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蛾眉曼脸倾城国:描绘女子的美丽,蛾眉和曼脸都强调了她的娇美。
- 鸣环动佩新相识:通过佩环的声音表现出她因新相识而产生的欢愉。
- 银汉斜临白玉堂:夜空的银河映照在华丽的厅堂上,营造出浪漫的氛围。
- 芙蓉行障掩灯光:芙蓉花的帷幕遮掩了灯光,暗示一种温柔而神秘的情感。
- 画舸双艚锦为缆:美丽的画船和锦缠绕的缆绳,增添了诗的华美感。
- 芙蓉花发莲叶暗:芙蓉花的开放和莲叶的暗淡形成对比,象征着情感的复杂。
- 门前月色映横塘:月色映照在水塘上,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感郎中夜渡潇湘:思念夜渡潇湘的郎君,表达出离愁别绪。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蛾眉”和“倾城国”都是对美的比喻,增强了形象感。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和韵律感。
- 拟人:如“鸣环动佩”,通过拟人化的表达,使静物充满动态美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美丽女子的赞美。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出对爱情的渴望与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蛾眉:象征女性的美丽与柔情。
- 银汉:象征夜空中的浪漫和神秘。
- 芙蓉:象征着纯洁与美好。
- 月色:象征宁静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蛾眉”用来形容什么?
- A. 美丽的景色
- B. 絮叨的声音
- C. 美丽的女子
-
“银汉”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浪漫
- C. 离别
-
诗中提到的“潇湘”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一条河流
- B. 一座城市
- C. 一片森林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白居易的《长恨歌》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对比,两首诗都涉及夜晚与思念,但刘方平的诗更侧重于美的描绘,而杜甫的诗则更深沉,体现了对家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唐人诗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