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赠邬其山
作者: 鲁迅 〔近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忽而又下野,南无阿弥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在上海生活了二十年,每天看到中华大地上存在着种种病症却不求医治,感到无聊才开始读书。面容一旦改变,失去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忽然间又退隐了,愿阿弥陀佛保佑。
注释:
- 廿年:二十年。
- 中华:指中国。
- 病不求药:形容国家或社会存在问题却不去解决。
- 无聊:感到无所事事,心情沉闷。
- 阔脸:泛指面貌。
- 所砍头渐多:隐喻失去的东西越来越多。
- 下野:指辞去官职或隐退。
- 南无阿弥陀:佛教用语,表示祈祷和祝愿。
典故解析:
“南无阿弥陀”源于佛教,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代表了对超脱、救赎的渴望。在此,鲁迅以此表达对社会现状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散文、小说、诗歌皆有成就。他的作品常常批判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反映了深刻的社会问题。
创作背景:鲁迅在上海的经历使他目睹了许多社会问题和人们的无知与麻木。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病态的深刻反思,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诗歌鉴赏:
《赠邬其山》是一首富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诗作,鲁迅通过对自己在上海生活的感悟,表达了他对中华民族现状的忧虑和思考。诗中“每日见中华有病不求药”一句,形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麻木和无知。鲁迅用“无聊才读书”来反映他对当时社会的失望与无奈,似乎只有书籍才能带给他一丝慰藉。
“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则进一步传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无力感,表现出一种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过去的惋惜。整首诗在语言上简洁而富有力量,情感上悲观而又带着一丝希望,表达了鲁迅对中国未来的忧虑与期待。
最后“南无阿弥陀”不仅是对佛的祈祷,亦是对人们心灵救赎的渴望,呼唤着一种超越世俗的灵性解脱,体现了鲁迅内心深处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廿年居上海”:鲁迅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上海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社会观察。
- “每日见中华有病不求药”:社会存在诸多问题,但人们却无动于衷。
- “无聊才读书”:在无所事事中,读书成为他唯一的消遣。
- “一阔脸就变”:指面貌上变化,内心感受也在悄然变化。
- “所砍头渐多”:隐喻生活中的失去,或对社会的不满。
- “忽而又下野”:鲁迅选择隐退,表达对现状的失望。
- “南无阿弥陀”:寄托对未来的希望与祈愿。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社会的问题比作病症,形象生动。
- 对仗:使用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夸张:通过“所砍头渐多”强调失去的严重性。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社会现状的批判和对未来的期待,蕴含着鲁迅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病:象征社会的种种问题。
- 药:代表解决问题的手段。
- 书:象征知识和思考的途径。
- 阿弥陀:寄托希望和美好的愿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中华有病不求药”是指什么?
- A. 社会问题
- B. 身体健康
- C. 政治改革
-
鲁迅在诗中感到“无聊”,他是通过什么来消遣的?
- A. 听音乐
- B. 读书
- C. 旅游
-
“南无阿弥陀”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什么情感?
- A. 绝望
- B. 期盼
- C. 恐惧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自华的《春夜喜雨》
- 戴望舒的《雨巷》
诗词对比:
- 鲁迅的《赠邬其山》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表达对人生及社会的思考,但鲁迅更侧重于社会批判,李白则更多体现个人情怀。
参考资料:
- 《鲁迅全集》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