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临洮望萧关 李昌符 〔唐代〕 渐觉风沙暗,萧关欲到时。 儿童能探火,妇女解缝旗。 川少衔鱼鹭,林多带箭麋。 暂来戎马地,不敢苦吟诗。
白话文翻译
渐渐感觉到风沙变得昏暗,快要到达萧关的时候。 孩子们能够探查火源,妇女们懂得缝制旗帜。 河川中少有鹭鸟衔鱼,林中却多有带箭的麋鹿。 暂时来到这战马奔驰的地方,不敢过于沉溺于吟诗作乐。
注释
- 萧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宁夏固原市,是古代军事要塞。
- 探火:指探查火源或火种,可能与军事准备有关。
- 缝旗:缝制军旗,表示妇女参与军事后勤。
- 衔鱼鹭:鹭鸟衔鱼,象征和平与安宁。
- 带箭麋:麋鹿身上带有箭矢,象征战争与动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昌符,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争景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洮水,远望萧关时的所见所感。诗中反映了边塞的艰苦生活和战争氛围,以及诗人对此的深刻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风沙、儿童探火、妇女缝旗、鹭鸟少见、麋鹿带箭等景象,生动地展现了边塞的战争氛围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诗中“渐觉风沙暗”一句,既描绘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也隐喻了战争的阴霾。“儿童能探火,妇女解缝旗”则反映了边塞人民在战争中的积极参与和坚韧不拔。最后两句“暂来戎马地,不敢苦吟诗”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之地,无法安心吟诗的沉重心情,体现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渐觉风沙暗:描绘边塞风沙的昏暗,象征战争的阴霾。
- 萧关欲到时:指出即将到达的军事要塞萧关。
- 儿童能探火:儿童参与军事准备,显示战争的紧迫性。
- 妇女解缝旗:妇女参与军事后勤,展现全民备战的状态。
- 川少衔鱼鹭:河川中鹭鸟少见,象征和平的缺失。
- 林多带箭麋:林中麋鹿带箭,象征战争的残酷。
- 暂来戎马地:诗人暂时来到战乱之地。
- 不敢苦吟诗:在战乱之地,诗人无法安心吟诗,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修辞手法:
- 象征:风沙暗、带箭麋等象征战争的阴霾和残酷。
- 对比:鹭鸟少见与麋鹿带箭形成对比,突出和平与战争的反差。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边塞的战争景象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沙暗:象征战争的阴霾。
- 萧关:军事要塞,象征战争的前线。
- 探火:儿童参与军事准备,象征全民备战。
- 缝旗:妇女参与军事后勤,象征全民参与。
- 衔鱼鹭:象征和平与安宁。
- 带箭麋:象征战争的残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萧关”是指什么? A. 古代关隘名 B. 古代城市名 C. 古代河流名 D. 古代山脉名
-
诗中“儿童能探火”反映了什么? A. 儿童的顽皮 B. 战争的紧迫性 C. 儿童的聪明 D. 儿童的勤劳
-
诗中“妇女解缝旗”象征什么? A. 妇女的勤劳 B. 全民备战 C. 妇女的聪明 D. 妇女的美丽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同样描绘边塞生活和战争景象。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与李昌符《登临洮望萧关》:两者都描绘了边塞的战争景象,但王昌龄的诗更多表达了对英雄的赞美,而李昌符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李昌符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边塞诗选》:收录了多位唐代诗人的边塞诗作,可以进行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