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尉衙落成赠阮梅仙》

时间: 2025-01-11 08:13:40

梅仙贵介出侯门,庭砌犹传有紫荆。

黄绶铜章官小试,青溪花县室初成。

公衙好作三年计,少府香留百代名。

田野近闻多犬吠,夜深刁鼓要分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尉衙落成赠阮梅仙 何梦桂 〔宋代〕 梅仙贵介出侯门,庭砌犹传有紫荆。 黄绶铜章官小试,青溪花县室初成。 公衙好作三年计,少府香留百代名。 田野近闻多犬吠,夜深刁鼓要分明。

白话文翻译:

梅仙出身显贵,来自侯门之家,传说中庭院里还有紫荆树。 他佩戴黄绶铜章,作为小官初试身手,在青溪花县新建了官邸。 公衙的事务可以规划三年,少府的香火将留名百代。 近来田野间多有犬吠声,深夜里刁斗声要听得清楚。

注释:

  • 梅仙:指阮梅仙,诗中的主人公。
  • 贵介:指出身显贵。
  • 侯门:指贵族家庭。
  • 紫荆:一种树木,常用来象征兄弟和睦。
  • 黄绶铜章:古代官员的标志,黄绶指官印的绶带,铜章指官印。
  • 青溪花县: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阮梅仙任职的地方。
  • 公衙:指官府。
  • 少府:古代官名,这里可能指阮梅仙的官职。
  • 刁鼓:古代夜间警戒用的鼓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梦桂,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来看,风格典雅,善于运用典故和意象,表达对官场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何梦桂为了祝贺阮梅仙新官邸落成而作,通过描绘阮梅仙的出身、官职和新居,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阮梅仙新官邸落成的祝贺,展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细腻观察。诗中“梅仙贵介出侯门”一句,既点明了阮梅仙的出身显贵,又暗示了他的品德高尚,如同仙人一般。“黄绶铜章官小试”和“青溪花县室初成”则描绘了阮梅仙初任官职和新居的景象,表达了对他的期待和祝福。最后两句“田野近闻多犬吠,夜深刁鼓要分明”则通过生动的意象,提醒阮梅仙在新的环境中要保持警觉,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忠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梅仙贵介出侯门”:梅仙出身显贵,来自侯门之家,这里用“贵介”来形容他的出身,暗示他的品德和才能。
  2. “庭砌犹传有紫荆”:传说中庭院里还有紫荆树,紫荆象征兄弟和睦,这里可能暗示阮梅仙的家庭和谐。
  3. “黄绶铜章官小试”:他佩戴黄绶铜章,作为小官初试身手,这里用“小试”来形容他初任官职。
  4. “青溪花县室初成”:在青溪花县新建了官邸,这里用“初成”来形容新居的建成。
  5. “公衙好作三年计”:公衙的事务可以规划三年,这里用“三年计”来表达对阮梅仙未来工作的期待。
  6. “少府香留百代名”:少府的香火将留名百代,这里用“百代名”来表达对阮梅仙名声的期望。
  7. “田野近闻多犬吠”:近来田野间多有犬吠声,这里用“犬吠”来象征警戒和不安。
  8. “夜深刁鼓要分明”:深夜里刁斗声要听得清楚,这里用“刁鼓”来提醒阮梅仙要保持警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梅仙”比喻阮梅仙品德高尚,如同仙人一般。
  • 象征:如“紫荆”象征兄弟和睦,“犬吠”象征警戒和不安。
  • 对仗:如“黄绶铜章”与“青溪花县”,“公衙”与“少府”。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阮梅仙新官邸落成的祝贺,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期望,同时也提醒他在新的环境中要保持警觉,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忠告。

意象分析:

  • 紫荆:象征兄弟和睦,暗示阮梅仙的家庭和谐。
  • 黄绶铜章:象征官职,暗示阮梅仙的官场生涯。
  • 青溪花县:象征新居,暗示阮梅仙的新生活。
  • 犬吠:象征警戒和不安,提醒阮梅仙要保持警觉。
  • 刁鼓:象征警戒,提醒阮梅仙在深夜要保持警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梅仙”指的是谁? A. 何梦桂 B. 阮梅仙 C. 其他 答案:B. 阮梅仙

  2. “紫荆”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兄弟和睦 B. 官职 C. 新居 答案:A. 兄弟和睦

  3. 诗中的“黄绶铜章”象征什么? A. 兄弟和睦 B. 官职 C. 新居 答案:B. 官职

  4. 诗中的“青溪花县”指的是什么? A. 阮梅仙的家乡 B. 阮梅仙的新居 C. 何梦桂的家乡 答案:B. 阮梅仙的新居

  5. 诗中的“刁鼓”象征什么? A. 警戒 B. 官职 C. 新居 答案:A. 警戒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赠别》(杜甫):通过赠别诗表达对友人的祝福和期待。
  • 《送友人》(李白):通过送别诗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和祝福。

诗词对比:

  • 《和尉衙落成赠阮梅仙》与《赠别》(杜甫):两者都是通过赠诗表达对友人的祝福和期待,但杜甫的诗更多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祝福。
  • 《和尉衙落成赠阮梅仙》与《送友人》(李白):两者都是通过赠诗表达对友人的祝福和期待,但李白的诗更多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祝福。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何梦桂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