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三首》

时间: 2025-01-11 14:32:27

门庭草草是客,寝室泠泠似僧。

春寒犹须篝火,夜书颇复明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坐三首 门庭草草是客,寝室泠泠似僧。 春寒犹须篝火,夜书颇复明灯。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门庭中草草地接待着来客,寝室内冷冷清清如同僧舍。春寒时节仍需点燃篝火取暖,夜晚读书时灯光显得格外明亮。

注释: 字词注释:

  • 门庭:门口和庭院,指家中。
  • 草草:匆忙、简略的样子。
  • 泠泠:形容冷清、寂静。
  • 篝火:用竹笼罩着的火,多用于取暖。
  • 颇复:颇为、相当。

典故解析:

  • 无明显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个人生活感受,此诗反映了作者在春寒之夜的孤寂与读书的情景。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作者晚年,当时他可能处于一种较为孤寂的生活状态,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境和对读书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春寒之夜的孤寂与读书的情景。首句“门庭草草是客”,以“草草”形容接待来客的匆忙和简略,暗示了作者生活的简朴和人际交往的稀少。次句“寝室泠泠似僧”,用“泠泠”形容寝室的冷清,与“似僧”相结合,进一步强化了作者的孤寂感。后两句“春寒犹须篝火,夜书颇复明灯”,则通过“篝火”和“明灯”两个意象,表达了作者在春寒中取暖和夜晚读书的情景,展现了作者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孤独生活的接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草草”和“是客”的搭配,表达了作者接待来客的匆忙和简略,反映了作者生活的简朴和人际交往的稀少。
  • 次句用“泠泠”形容寝室的冷清,与“似僧”相结合,进一步强化了作者的孤寂感,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 后两句通过“篝火”和“明灯”两个意象,表达了作者在春寒中取暖和夜晚读书的情景,展现了作者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孤独生活的接受。

修辞手法:

  • 拟人:“寝室泠泠似僧”,将寝室拟人化,形容其冷清如同僧舍,增强了孤寂感。
  • 对比:“春寒犹须篝火”与“夜书颇复明灯”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在寒冷中取暖和在夜晚读书的情景。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在春寒之夜的孤寂与对读书的热爱。通过描绘门庭的草草、寝室的泠泠、篝火的温暖和明灯的明亮,展现了作者简朴的生活、孤寂的心境和对知识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草:匆忙、简略的样子,反映了作者生活的简朴和人际交往的稀少。
  • 泠泠:冷清、寂静,形容寝室的孤寂,与“似僧”相结合,强化了孤寂感。
  • 篝火:取暖的火,表达了春寒中的温暖需求。
  • 明灯:夜晚读书的灯光,象征着知识的追求和孤独中的光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门庭草草是客”中的“草草”是什么意思? A. 草地 B. 匆忙、简略 C. 草木
  2. 诗中“寝室泠泠似僧”中的“泠泠”是什么意思? A. 温暖 B. 冷清、寂静 C. 热闹
  3. 诗中“春寒犹须篝火”中的“篝火”是什么用途? A. 照明 B. 取暖 C. 烹饪
  4. 诗中“夜书颇复明灯”中的“明灯”象征什么? A. 黑暗 B. 知识 C. 孤独

答案:1. B 2. B 3. B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孤独生活的接受。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孤独生活的接受。

诗词对比:

  • 张耒的《夜坐三首》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都表达了作者对孤独生活的接受和对知识的追求,但张耒的诗更注重描绘具体的场景和意象,而苏轼的诗则更注重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家的生平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