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发陈公径过摩舍那滩石峰下十首》

时间: 2025-01-11 05:21:41

山转江亦转,江行山亦行。

风鬟照玉镜,素练萦青屏。

我本山水客,澹无轩冕情。

尘中悔一来,事外怀孤征。

忽乘沧浪舟,仰高俯深清。

餐翠腹可饱,饮渌身顿轻。

鹧鸪不相识,还作故园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转江亦转,江行山亦行。
风鬟照玉镜,素练萦青屏。
我本山水客,澹无轩冕情。
尘中悔一来,事外怀孤征。
忽乘沧浪舟,仰高俯深清。
餐翠腹可饱,饮渌身顿轻。
鹧鸪不相识,还作故园声。

白话文翻译

山景随着江水转动,江水也随着山体流动。
微风轻拂,映照着玉镜般的水面,白色的水流缠绕着青色的屏幕。
我本是个喜爱山水的客人,心中淡泊,不为权贵所动。
在尘世中我悔恨来到这里,心中却怀有孤独的征途。
忽然乘着沧浪的船,仰望高空,俯视深渊的清澈。
享受着青翠的食物,饮用着清澈的水,身心感到轻松。
然而那鹧鸪却不认识我,依旧发出故乡的声音。

注释

  • 风鬟:形容风吹动如同美人梳理的发髻,意指风景美丽。
  • 素练:指清澈的水流,像素色的丝绸一样柔和。
  • 轩冕:指高官厚禄,诗人表示自己不在乎这些。
  • 沧浪舟:指在波涛汹涌的水上行舟,象征生活的艰难与不定。
  • 鹧鸪:一种鸟类,象征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生于江西,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反映个人情感。其诗风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诗人游历之际,借山水景象表达对逸游生活的向往与对尘世名利的淡泊。反映了南宋时期士人的心态,渴望逃避官场纷扰,追求内心宁静。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水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淡泊。首联“山转江亦转,江行山亦行”以极富动感的画面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与流动,暗含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接下来的“风鬟照玉镜,素练萦青屏”则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静谧的氛围,仿佛让读者也置身于这幅优美的山水画卷中。

诗人自称“我本山水客”,表明其身份与心态,倾向于隐逸的生活。接下来的“尘中悔一来,事外怀孤征”则透出一丝孤独与无奈,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反思。最后,诗人乘船出游,享受自然的馈赠,感受到身心的轻松与愉悦。结尾的“鹧鸪不相识,还作故园声”则更增添了故乡的思念与对过往生活的感慨。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转江亦转,江行山亦行。
    描述山与江之间的互动,展现自然的流动性。

  2. 风鬟照玉镜,素练萦青屏。
    形象地描绘出风中的水面,如同美人的镜子,清澈而美丽。

  3. 我本山水客,澹无轩冕情。
    表达诗人自我认同,淡泊名利,不追求权势地位。

  4. 尘中悔一来,事外怀孤征。
    对于世俗生活的反思与悔恨,感到孤独。

  5. 忽乘沧浪舟,仰高俯深清。
    乘船游览,感受自然的广阔与清澈。

  6. 餐翠腹可饱,饮渌身顿轻。
    享受自然的美好,身体和精神均感到轻松。

  7. 鹧鸪不相识,还作故园声。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尽管鹧鸪不识他,却依旧发出熟悉的声音。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风鬟照玉镜”,将水面比作玉镜,增强了意象的美感。
  • 对仗:如“山转江亦转,江行山亦行”,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拟人:如“鹧鸪不相识”,赋予鸟类以人的情感,表达孤独。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追求自然、淡泊名利、思念故乡。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名利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 山水: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 :象征自由与流动,代表诗人对逸游生活的向往。
  • 鹧鸪:象征故乡,对故土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风鬟”是指什么? A. 风吹动的花
    B. 风吹动的长发
    C. 风吹动的树叶
    D. 风吹动的帆

  2. 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什么? A. 渴望
    B. 淡泊
    C. 追求
    D. 忽视

  3.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动物是什么? A. 鸳鸯
    B. 鹧鸪
    C. 雀鸟
    D. 孔雀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杨万里《过摩舍那滩石峰下》 vs 王维《山居秋暝》

两首诗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杨万里的诗更强调个人内心的情感与思考,而王维则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山水的宁静之美。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生活哲学。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山水田园诗选》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