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张常侍相访
作者:白居易
西亭晚寂寞,莺散柳阴繁。
水户帘不卷,风床席自翻。
忽闻车马客,来访蓬蒿门。
况是张常侍,安得不开尊。
白话文翻译
在西亭的傍晚,显得特别寂寞,黄莺飞散在繁茂的柳树阴影里。窗帘没有卷起,风吹得床上的席子自己翻动。忽然听到车马的声音,有客人来访我的蓬蒿小门。更何况来的是张常侍,我怎么能不去迎接他呢?
注释
- 西亭:指西边的小亭子,通常是人们休闲的地方。
- 莺:黄莺,春天的鸟儿,象征着生机和美好。
- 水户:窗户,通常用帘子遮挡。
- 风床席自翻:形容风吹动床上的席子,突显寂静中的微动。
- 张常侍:指张籍,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常侍是其官职,表明其身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诗风平易近人,主题多样,尤其擅长描写民生疾苦,被誉为"诗王"。他的一生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政治上也曾身居高位。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其官场波折之际,常常感到孤独与寂寞。诗中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傍晚,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对友谊的渴望。张常侍作为来访的朋友,象征着温暖与关怀。
诗歌鉴赏
《张常侍相访》是一首描写友谊与孤独的诗。诗的开头“西亭晚寂寞”通过简单的景象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孤独的氛围。随着“莺散柳阴繁”的描写,诗人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相结合,黄莺的飞散与诗人的寂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内心的凄凉。
接下来的“水户帘不卷,风床席自翻”则通过细致的生活细节,反映了诗人在这个寂静的环境中所感受到的孤独。窗帘未卷,显得封闭而隐秘,而风的吹动则带来了一丝动感,打破了寂静的局面。
诗的转折在于“忽闻车马客”,这一句突显了外部世界的动静,仿佛是打破了诗人内心的沉寂。这时,来访的竟是张常侍,作为朋友的到来,意味着温暖与情谊,诗人内心的期待与喜悦随之而生。结尾的“安得不开尊”更是将友情的珍贵与热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写与内心情感的交织,展现了白居易对友谊的珍惜与对孤独的反思,情感真挚而富有层次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亭晚寂寞:傍晚时分,西面的亭子显得格外孤寂。
- 莺散柳阴繁:黄莺在繁密的柳阴下飞散,描绘了春日的景象。
- 水户帘不卷:窗帘没有卷起,给人一种封闭的感觉。
- 风床席自翻:风吹动床上的席子,暗示着孤独的环境中偶尔的动静。
- 忽闻车马客:突然听见车马声,表明外面的访客到来。
- 来访蓬蒿门:客人来到了简陋的门口,反映出诗人淡泊名利的态度。
- 况是张常侍:强调来访者的身份,表明其重要性。
- 安得不开尊:对朋友的重视,表达出诗人热情的欢迎。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水户帘不卷,风床席自翻”,形成了工整的句式。
- 拟人:如“风床席自翻”,赋予风以动作,增强了画面感。
- 象征:黄莺象征春天的生机,而蓬蒿门则象征朴素的生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孤独的环境与友人的来访,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孤独的感慨,展现了白居易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亭:象征静谧与孤独的空间。
- 莺: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水户:窗户的象征,表现出内心的封闭和隐秘。
- 张常侍:象征友谊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张常侍”指的是哪位诗人?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张籍
- D. 王维
-
填空题:诗中“西亭晚寂寞”表达了诗人的__感。
-
判断题:诗中“莺散柳阴繁”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对/错)
答案
- C. 张籍
- 孤独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月夜忆舍弟》与《张常侍相访》都描绘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孤独感,但前者更侧重于亲情的思念,而后者则强调友情的珍贵。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反映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寄托与生活体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