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监田渡)》

时间: 2025-01-27 04:10:52

挂席泛安流。

细雨斜风到渡头。

万叠云鬟真似画,云州。

自古诗人几个游。

旌旆去悠悠。

别驾无功愧食浮。

却忆五湖烟浪里,扁舟。

第四桥南云水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乡子(监田渡)
作者: 李洪 〔宋代〕

挂席泛安流。
细雨斜风到渡头。
万叠云鬟真似画,
云州。
自古诗人几个游。
旌旆去悠悠。
别驾无功愧食浮。
却忆五湖烟浪里,
扁舟。
第四桥南云水秋。

白话文翻译:

在水面上挂着竹席,轻轻划着船。
细雨伴着斜风,飘到了渡口。
那重重叠叠的云彩,真像一幅画,
在云州的天空。
自古以来,有多少诗人曾在这里游历?
旗帜随风飘扬,悠然自得。
然而我却因为没有建功立业而感到羞愧。
不禁想起五湖的烟波里,
那只小舟。
在第四座桥的南边,云水相映,秋意正浓。

注释:

  • 挂席:指用竹席搭在船上或岸边。
  • 安流:安静地流淌,描述水流的状态。
  • 云鬟:形容云彩的层叠,像女子的发髻。
  • 自古:自古以来。
  • 别驾:指官职,古代文人中有官职的人。
  • :此处指吃饭或生活的来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洪是宋代的诗人,他的作品常以自然风光、人生感悟为主题,具有清新脱俗的风格。他的诗作常常表达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南乡子》创作于一个悠闲的秋日,诗人坐船游览渡口,细雨和斜风伴随着他,触发了他对诗人生活的思考以及对往事的回忆。此时的自然景色与他内心的感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激发了他对无功而感的深思。

诗歌鉴赏:

李洪的《南乡子(监田渡)》通过描绘细雨、斜风、以及云彩的美丽景象,展现了一个宁静而优雅的水乡景色。诗中“挂席泛安流”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水面上的悠闲情景,伴随着“细雨斜风”,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轻柔的氛围。而“万叠云鬟真似画,云州”则将自然景观与诗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仿佛诗人与这幅画融为一体。接着,诗人追忆古代的诗人,感叹“自古诗人几个游”,展示了他对诗人身份的认同与向往。最后,诗人在感怀中意识到自己的无功而感到羞愧,表达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邃的情感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身境遇的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挂席泛安流:描绘了诗人在水面上轻松划船的情景,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
  2. 细雨斜风到渡头:细雨与斜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生动的气候变化,增强了画面的动感。
  3. 万叠云鬟真似画,云州:将云彩比作女子的发髻,形象生动,显示出自然的美丽与诗人的艺术感受。
  4. 自古诗人几个游:表明诗人对历史的思考,感受到诗人之间的共通性。
  5. 旌旆去悠悠:描绘出一种自由自在的旅行方式,表达了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6. 别驾无功愧食浮:表达了对自己未曾建功立业的遗憾与羞愧。
  7. 却忆五湖烟浪里,扁舟:回忆起过往的风景,增强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8. 第四桥南云水秋:将整个画面定格在秋天的美丽景色中,给人以宁静的感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彩比作女子的发髻,生动形象。
  • 对仗:如“旌旆去悠悠”与“别驾无功愧食浮”,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细雨与斜风似乎有了情感,给自然赋予了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对古代诗人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身无功的反思。诗中通过对景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揭示了人生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鬟:象征着优雅与美丽,寄托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
  • 扁舟:代表了悠闲与自由,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五湖烟浪:象征着广阔与深邃,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思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细雨斜风到渡头”描述的是哪种天气? a) 晴天
    b) 雪天
    c) 雨天
    d) 风天

  2. “万叠云鬟真似画”中的“云鬟”指的是什么? a) 云彩
    b) 水面
    c) 山峰
    d) 竹席

  3. 诗人对历史诗人的感慨表现在何处? a) 自古诗人几个游
    b) 别驾无功愧食浮
    c) 挂席泛安流
    d) 第四桥南云水秋

答案:

  1. c) 雨天
  2. a) 云彩
  3. a) 自古诗人几个游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比较李洪的《南乡子》和苏轼的《赤壁赋》,两者都表现了对水乡自然美的赞美,但李洪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写与个人情感的反思,而苏轼则更多地关注历史与哲理的思考。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审美情趣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