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射雉歌送杨协律表弟赴婚期》
时间: 2025-01-27 03:33:17意思解释
赋得射雉歌送杨协律表弟赴婚期
原文展示
昔日才高容貌古,相敬如宾不相睹。
手奉蘋蘩喜盛门,心知礼义感君恩。
三星照户春空尽,一树桃花竟不言。
结束车舸强游往,和风霁日东皋上。
鸾凤参差陌上行,麦苗萦陇雉初鸣。
修容尽饰将何益,极虑呈材欲导情。
六艺从师得机要,百发穿杨含绝妙。
白羽风驰碎锦毛,青娥怨处嫣然笑。
杨生词赋比潘郎,不似前贤貌不扬。
听调琴弄能和室,更解弯弧足自防。
秋深为尔持圆扇,莫忘鲁连飞一箭。
白话文翻译
往昔你才华出众,容貌古雅,我们彼此尊重却不常相见。
你手捧着喜庆的蘋蘩,心中感念礼义与君恩。
三星照耀着窗户,春天已然逝去,一树桃花默默无言。
婚车已然启程,和风明媚,阳光洒在东边的草坡上。
鸾凤在小路上交错而行,麦苗在田野间,雉鸟初鸣。
再美的容颜打扮又有什么用呢?极力琢磨只会引导情感。
六艺在老师那里学得精髓,百箭齐发皆是绝妙。
白羽箭如风驰骋,破碎锦绣的羽毛,青娥在怨恨中嫣然一笑。
杨生的诗词赋才堪比潘郎,非前贤容貌平凡。
你能弹琴作曲,能与室内和谐,弯弧也能自我防备。
深秋时节我为你端来圆扇,莫忘鲁连射出一箭。
注释
- 蘋蘩:古代一种用来表示喜庆的植物,象征吉祥。
- 三星:指天上的星星,常用作时间的象征。
- 鸾凤: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美好的婚配。
- 鲁连:指鲁连,古代著名的射手,象征才能和志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商,唐代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著称,作品多描写友情、爱情和人生哲理,风格独特,语言生动。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朋友即将赴婚之际,表达对朋友的祝福与期盼,结合了对古代文人风范的描绘,借古讽今,抒发了对婚姻与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描写古人风雅的氛围,展现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开头两句便引入了对古人相敬如宾的礼仪之重视,暗示了对当下婚姻生活的期待与祝愿。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用春天的意象与桃花的静默,传达出时光流逝、生活如梦的感慨。
在中间部分,诗人运用“鸾凤参差”,表现出婚姻的美好与希望,生动地描绘了新婚之喜。后面的描写则反映了对美好爱情的期待与对才华的赞美,特别是通过“六艺从师”表达了对知识与才华的重视。最后以“莫忘鲁连飞一箭”作结,既是对朋友的激励,也是对未来的祝愿,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昔日才高容貌古:提及昔日的才华与容颜。
- 相敬如宾不相睹:形容彼此尊重却不常见面。
- 手奉蘋蘩喜盛门:手捧喜庆的植物,寓意吉祥。
- 心知礼义感君恩:内心感念礼义与朋友的恩情。
- 三星照户春空尽:星星照耀,春天已过。
- 一树桃花竟不言:桃花静默,象征春天的逝去。
- 结束车舸强游往:婚车启程,寓意新的生活开始。
- 和风霁日东皋上:明媚的天气,象征美好的未来。
- 鸾凤参差陌上行:婚姻美好,象征幸福。
- 麦苗萦陇雉初鸣:初春的气息,生命的开始。
- 修容尽饰将何益:即使再美的修饰也无济于事。
- 极虑呈材欲导情:过度的担心只会引导情感。
- 六艺从师得机要:学习文艺,掌握技能。
- 百发穿杨含绝妙:比喻技艺高超,射中的箭如同绝妙的技艺。
- 白羽风驰碎锦毛:生动描绘箭矢如风破空。
- 青娥怨处嫣然笑:描绘青娥的复杂情感。
- 杨生词赋比潘郎:赞美朋友的才华。
- 不似前贤貌不扬:强调朋友的才华超群,容貌不重要。
- 听调琴弄能和室:能弹琴作曲,寓意多才多艺。
- 更解弯弧足自防:寓意灵活应对,保护自己。
- 秋深为尔持圆扇:深秋时节,送上圆扇。
- 莫忘鲁连飞一箭:激励朋友不忘追求理想。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白羽风驰”,生动塑造意象。
- 对仗:如“手奉蘋蘩,心知礼义”,增强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祝福与对古人风范的赞美,表达了对婚姻和人生的思考,同时也承载了对友情的珍视与对未来的期望。
意象分析
- 春天:象征新的开始、希望与生机。
- 桃花:象征美好、静谧与春天的流逝。
- 鸣雉:象征生命和自然的复苏。
- 圆扇:象征心意的传递与祝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蘋蘩”象征什么?
- A. 悲伤
- B. 喜庆
- C. 离别
- D. 孤独
-
“三星照户春空尽”中,春天的象征是什么?
- A. 过去
- B. 未来
- C. 现在
- D. 幸福
-
诗的最后一句中提到的“鲁连”指的是?
- A. 一位著名的将军
- B. 一位著名的诗人
- C. 一位著名的射手
- D. 一位著名的学者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静夜思》李白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深沉。与刘商的祝福友人的诗风格有所不同,但同样蕴含着对人生的思考。
- 《离骚》: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对政治与理想的追求,情感更加激昂,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