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陈宗之》

时间: 2025-01-10 22:51:56

伊吾声里过年年,收拾旁行亦可怜。

频嗅芸香心欲醉,为寻脉望眼应穿。

哦诗苦似悲秋客,收价清于卖卜钱。

吴下异书浑未就,每逢佳处辄留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陈宗之
周文璞 〔宋代〕
伊吾声里过年年,收拾旁行亦可怜。
频嗅芸香心欲醉,为寻脉望眼应穿。
哦诗苦似悲秋客,收价清于卖卜钱。
吴下异书浑未就,每逢佳处辄留连。

白话文翻译:

在伊吾的声音中,每年都在流转,打理旁边的事情也让人心痛。
我频频嗅闻芸香,心中仿佛要醉了,为了寻找脉络,眼望远方似乎要穿透。
哦诗的苦楚就像悲伤的秋天的客人,收获的价格比卖卜卦的钱还要清贫。
在吴下的异书仍然未曾完成,每次遇到美好的地方总是留连忘返。

注释:

  • 伊吾:古地名,通常指代某种特定的地方或声音。
  • 芸香:一种香料,常用于文人雅士的饮品或空气中,营造氛围。
  • :这里指诗词的脉络、意境。
  • 卜钱:卜卦的费用,指一种低收入的象征。
  • 吴下:指的是吴地,古时的一个文化中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文璞,宋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情世态,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周文璞的某个特定时期,可能与他对生活的感悟、对朋友的怀念有关,反映出他对诗歌创作的热情与困境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篇提到“伊吾声里过年年”,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重复,给人一种无奈的感觉。接着通过“收拾旁行亦可怜”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琐事的感慨,似乎在说即使是旁边的小事也让人感到心痛。

“频嗅芸香心欲醉”一句,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仿佛在追求一种艺术上的陶醉。这里的“芸香”作为意象,既代表了生活的美好,也象征着诗人在艺术创作中对灵感的渴求。

而“哦诗苦似悲秋客”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将自己的创作比作秋天的客人,既有孤独感,又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失落。“收价清于卖卜钱”则是在讽刺,尽管诗歌的创作心血与代价,却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反映了文人的辛酸和苦楚。

最后一联“吴下异书浑未就”则表现了诗人的创作停滞,尽管遇到美好的地方,却因各种原因无法完成创作,体现了他对文人生活的思考与无奈。这种情感的交织与反思,让整首诗更加深邃、富有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伊吾声里过年年:在伊吾的声音中,岁月年年流转,暗示时间的无情与生活的单调。
  2. 收拾旁行亦可怜:处理旁边的琐事,令人心生怜惜,展现生活的无奈与烦恼。
  3. 频嗅芸香心欲醉:时常嗅到芸香,心中渴望陶醉,表达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
  4. 为寻脉望眼应穿:为了寻找诗的脉络,眼神远望,象征着对艺术的探索与渴望。
  5. 哦诗苦似悲秋客:感慨诗歌的苦涩,如同悲伤的秋天的旅客,传递孤独感。
  6. 收价清于卖卜钱:诗的价值不及卜卦的收入,讽刺创作的艰辛与代价。
  7. 吴下异书浑未就:在吴地的书信未能完成,暗示创作的停滞与无奈。
  8. 每逢佳处辄留连:每当遇到美好的地方,总是流连忘返,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诗的苦楚比作悲秋客,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在句式上,使用了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通过“芸香”等意象,象征着诗人对美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生活琐事的反思与对艺术创作的追求,传递了文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渴望,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体现了对诗歌创作的热情与艰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伊吾: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单调。
  • 芸香:象征美好的事物与艺术的追求。
  • 秋客:象征孤独与失落的文人形象。
  • 吴下:象征文化的繁荣与创作的停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芸香”主要象征什么?

    • A. 生活的繁忙
    • B. 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 C. 诗歌的价值
    • D. 时间的流逝
  2. 诗人将自己的创作比作什么?

    • A. 一片秋叶
    • B. 一位秋天的客人
    • C. 一朵花
    • D. 一条河流
  3. 诗中提到“吴下异书浑未就”,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

    • A. 对朋友的思念
    • B. 对创作的无奈
    • C. 对生活的满足
    • D. 对未来的期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同样描绘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孤独,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 杜甫《春望》:在历史背景下,反映了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苦楚,诗的主题与周文璞的作品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