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太湖》

时间: 2025-01-11 06:22:55

三万六千顷,湖侵海内田。

逢山方得地,见月始知天。

南国吞将尽,东溟势欲连。

何当洒为雨,无处不丰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万六千顷,湖侵海内田。
逢山方得地,见月始知天。
南国吞将尽,东溟势欲连。
何当洒为雨,无处不丰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太湖的壮丽景象和其对周边土地的影响。诗人以“三万六千顷”描述了太湖的广阔,湖水侵入了田地,形成湖田交错的景观。只有在遇到山时,才会找到土地,只有在看到月光时,才知道天空的存在。南方的土地几乎被湖水吞没,而东海的潮流似乎也要与之相连。诗人期望能将这湖水化作雨水,滋润四方,带来丰收的年景。

注释:

  • 三万六千顷:指湖泊的面积,36,000顷约等于240,000亩,形容其广大。
  • 湖侵海内田:湖水侵入到内地的田地,表现出湖泊的广阔与对土地的影响。
  • 逢山方得地:意为在山的地方才有土地,强调山与水的对比。
  • 见月始知天:只有在看到月亮的时候,才意识到天空的存在,暗示了水域的限制。
  • 南国吞将尽:南方的土地被湖水逐渐吞没。
  • 东溟势欲连:东海的潮流似乎要与太湖连在一起。
  • 何当洒为雨:何时能将湖水化作雨水,滋润大地。
  • 无处不丰年:希望每个地方都能丰收,表达了对丰收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处纯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闻名。他的诗主要表现自然景观、人生哲理及对社会的观察,风格独特,深受 contemporaries 的推崇。

创作背景:

这首《泛太湖》创作于南宋时期,背景中太湖的自然景观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太湖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水源地,也是文化、经济活动的中心。诗人在此背景下,借景抒情,寄托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丰收的期盼。

诗歌鉴赏:

《泛太湖》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交织的诗作。诗人通过对太湖的描述,展现了湖泊的广阔与美丽,营造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景象。开篇的“三万六千顷”便让人感受到太湖的辽阔,湖水的浩浩荡荡,带着一种无边无际的气势。接着,诗人通过“逢山方得地,见月始知天”的表达,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感悟,令人想起大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渺小。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将目光聚焦于南国和东海,显示出湖水的巨大影响力,甚至将其与海洋相连,暗示着自然的无边无际与不可控。最后,表达出对丰收的渴望与期盼,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结合在一起,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万六千顷,湖侵海内田。

    • 描述太湖的辽阔与其对周围田地的侵蚀,表现湖泊的力量。
  2. 逢山方得地,见月始知天。

    • 只有在山的地方才能找到土地,在看到月亮时才意识到天空,引发对自然的深思。
  3. 南国吞将尽,东溟势欲连。

    • 表达南方的土地被湖水吞没,湖水与海洋的连接,象征自然的无边无际。
  4. 何当洒为雨,无处不丰年。

    • 期待湖水能化作雨水,滋润大地,带来丰收的美好愿景。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逢山方得地,见月始知天”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湖水比作雨水,表达滋润大地的愿望,富有象征意义。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描绘自然的壮丽景象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期盼与对自然的崇敬。这种情感基调贯穿始终,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自然的广阔与生命的源泉。
  • :代表着坚固与稳定,形成自然的对比。
  • :象征着光明与方向,暗示诗人的思考与感悟。
  • :象征着滋润与丰收,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泛太湖》中的“湖侵海内田”指的是什么?

    • A. 湖水流入海洋
    • B. 湖水侵入田地
    • C. 湖水与山相连
    • D. 湖泊干涸
  2. 诗中提到的“南国吞将尽”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南方的土地干涸
    • B. 湖水吞没南方土地
    • C. 南方的气候变化
    • D. 南方的政治局势
  3. 最后一联中“无处不丰年”表达了什么愿望?

    • A. 希望有更多湖泊
    • B. 希望每个地方都能丰收
    • C. 希望水源得到保护
    • D. 希望自然不再变化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象与社会变迁,表达对家国的关切;
  • 王维《山居秋暝》:强调自然与人和谐共处,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概论》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罗处纯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