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菊》
时间: 2025-01-11 04:52: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菊
作者:熊禾 〔宋代〕
庐峰几千仞,中有云一龛。
幽幽遯世人,诛茅绍为庵。
我尝造其间,追寻极幽探。
山中满兰蕙,谷口罗松杉。
更有药圃畦,种菊杞与甘,
疗疾还延年,未数菊水潭。
百年未云久,涧草空毵毵。
我居北涧北,子住南涧南。
偶然比邻并,妙处谁能参。
古来种菊人,祗言晋陶潜。
当年移南村,北地何所躭。
亦曰素心人,可与共晤谈。
云何舍之去,我怀殊未谙。
八表方停云,处处迷征骖。
何如且归来,理此荒径三。
岁晚永为伴,青松冠前岩。
唐人爱牡丹,末俗亦易酣。
保此霜下杰,毋令涧怀惭。
万古晋徵士,可使顽夫廉。
题作柴桑人,纲目书法严。
我欲质巾几,白云满虚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庐峰的隐居生活,表达了他对菊花的喜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提到庐峰高耸入云,环境幽静,适合隐居之人。作者曾经在这里追寻极致的幽静,山中满是兰草,山谷口则有松杉。还有一个药圃,种植了菊花、枸杞和甘草,能够疗疾延年,而菊花水潭的数目难以计数。
作者居住在北涧,而友人则住在南涧,偶尔相邻而居,妙处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呢?自古以来,种菊的人只提到晋代的陶渊明。陶渊明曾从南村迁至北地,难道北地没有适合的人吗?也有那素心的人,可以和我谈心。可惜我不明白为何要舍弃这样的生活。
如今云在高处停留,四处迷失方向。何不回到这条荒凉的小路,和岁月为伴,青松在岩前作伴。唐人喜爱牡丹,俗人也容易沉迷其中。保留这霜下的菊花,不要让涧水感到羞愧。万古以来的晋代名士,可以让顽固的人变得清廉。我想要质朴地生活,白云满是虚无的屋檐。
注释
- 庐峰:指高耸的山峰,此处象征隐逸的地方。
- 云一龛:形容云雾缭绕,如同一座供奉的龛。
- 遯世人:隐居的人,远离世俗。
- 诛茅绍为庵:指在茅草中建立庵堂,隐居生活。
- 兰蕙、松杉:雅致的植物,象征清雅生活的环境。
- 药圃:药用植物的园地。
- 菊杞与甘:种植菊花、枸杞和甘草,寓意健康和长寿。
- 涧草空毵毵:涧中的草木空荡荡,形象生动。
- 素心人:志趣高洁的人。
- 八表方停云:天上云在四方停留,暗指时光的流逝与迷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熊禾,字德修,号任周,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隐居生活期间,作者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与内心的感受,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菊花的喜爱。
诗歌鉴赏
《咏菊》是熊禾对隐逸生活的深刻思考,诗中不仅展现了山水的美丽,更深刻地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首联以“庐峰几千仞”的壮丽景象引入,展现出一种高远的理想境界,紧接着描绘出隐居生活的清幽宁静。“幽幽遯世人”表明了隐士的生活态度,而“诛茅绍为庵”则隐含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拒绝。
诗中对菊花的种植和药圃的描写,蕴含了诗人对健康长寿的向往,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和高洁,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人生哲学的思考。诗的后半部分提到古代种菊人陶渊明,表现出对传统隐士的敬仰以及对自己生存境遇的反思。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象鲜明,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隐逸生活的深刻理解,展现了宋代文人对生活的思考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庐峰几千仞:描述山峰高耸,营造出一种宏伟的自然景象。
- 中有云一龛:山中有云雾缭绕,形成如龛的景象,暗示神秘与幽静。
- 幽幽遯世人:隐士的生活是孤独而深邃的,传达出对世俗的超然。
- 山中满兰蕙:自然环境的丰富性与美丽。
- 谷口罗松杉:表示山谷中生长的松杉树,象征长青与坚韧。
- 更有药圃畦:药圃的存在暗示了诗人对健康的追求。
- 种菊杞与甘:种植菊花、枸杞与甘草,象征长寿与健康。
- 百年未云久:时间长久不变,展现一种永恒的状态。
- 我居北涧北,子住南涧南:描绘出作者与友人相隔而居的状态。
- 古来种菊人:提到陶渊明,传达出对古代隐士的敬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一龛”,将云比作庙宇,营造出灵动的意境。
- 对仗:如“我居北涧北,子住南涧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自然的描写与隐逸生活的思考,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与对健康长寿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菊花:象征高洁、坚韧,寓意长寿与清雅。
- 庐峰:象征隐逸与理想的生活境界。
- 药圃:代表健康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熊禾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元代 -
诗中提到的“种菊杞与甘”中,菊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A. 富贵
B. 忍耐
C. 高洁与长寿
D. 享乐
答案: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描绘隐逸生活及自然之美。
- 王维《山居秋暝》:展现山水田园的宁静与和谐。
诗词对比:
- 熊禾与陶渊明的《饮酒》,均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前者更注重对菊花的赞美,后者则更多关注生活的哲理与情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陶渊明与隐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