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石鱼》
时间: 2025-01-11 05:54:24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次石鱼
作者: 姜特立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君不见陇州石鱼生地下,中有鰌鲫皆同化。
又不见衡湘石鱼生山中,鱼身鳞鬣俱如画。
世间何独此石为鱼形,石蛇石蟹皆如生。
虾蟆口吻酷肖似,螬蛴动几能行。
悠悠荒怪不可考,吾意造物初无情。
阴阳融结亦偶尔,俗智讵可窥杳冥。
叶君得此不足惜,君自川岳储英灵。
来春禹浪忽变化,头角天上看峥嵘。
此时回首视此石,弃置殆与砂砾并。
白话文翻译:
你难道没见过陇州的石鱼生于地下,里面的鰌和鲫都变得相似?
又没见过衡湘的石鱼生于山中,鱼的身体和鳞片都如同画一般?
世间为何偏偏只有这种石头像鱼的形状,石蛇石蟹都仿佛活着。
蛙的口吻酷似,虫子动起来几乎无法行走。
这些奇异的荒诞之物无法考证,我认为造物本无情。
阴阳的交融只是偶然,世俗的智慧何以窥探那幽深的真理。
叶君得到这些石头并不值得可惜,你自己从川岳中储存英灵。
明年春天,禹的浪潮忽然变化,头角在天上显得峥嵘。
此时回首看这石头,几乎与砂砾无异。
注释:
字词注释:
- 陇州:古代地名,今甘肃省一带。
- 鰌鲫:鱼类,鰌鱼和鲫鱼。
- 衡湘:指衡山和湘江,今湖南省一带。
- 虾蟆:青蛙。
- 螬蛴:指某些昆虫,形状像虫子。
- 阴阳:古代哲学的两个基本概念,表示对立统一的关系。
- 叶君:可能指某位有名的朋友或同道中人。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石鱼”象征着自然界中的奇异现象,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阴阳的融结则与道教哲学有关,强调事物的变化和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人风气盛行的时代,以其独特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致观察而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一个对于自然观察和哲学思考相结合的时代,诗人受到自然奇观的启发,表达了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石鱼及其奇异的生长环境,对自然界的神秘和生命的多样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诗中通过比喻和对比,展示了石鱼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思索。诗人用“君不见”开头,直接与读者对话,增强了作品的亲切感与互动性。通过对石鱼的描绘,诗人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奇妙,也隐含了对造物者的哲学思考。最后,他以“弃置殆与砂砾并”的结尾,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价值的深刻理解,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石鱼的生长环境,暗示其奇特性。
- 第二联进一步描写石鱼的形态,突显其美丽的外观。
- 第三联反问为何石头呈现鱼形,展现自然奇观。
- 第四联提到其他生物的相似性,强化自然的奇幻。
- 第五联表达了对荒诞现象的无奈,揭示了造物的无情。
- 第六联提到阴阳的偶然,哲学上对万物变化的思考。
- 第七联提到叶君,暗示诗人对朋友的寄托与鼓励。
- 第八联展望未来的变化,象征着生命的无限可能。
- 最后以反思回顾,强调生命与自然的微妙关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石头与鱼类相提并论,产生奇妙的对比。
- 拟人:赋予自然物体情感,探讨其存在意义。
- 对仗:如“阴阳融结”,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自然的奇妙与生命的无常,反映出诗人对造物的思考与哲学的追问,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鱼:象征自然的奇妙与变化。
- 阴阳:代表宇宙的法则与生命的无常。
- 川岳:象征自然的雄伟与英灵的积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陇州”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甘肃
- B. 湖南
- C. 四川
-
“阴阳融结”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变化
- B. 自然的和谐
- C. 造物的情感
-
诗中提到的“叶君”可能指的是?
- A. 朋友
- B. 诗人自己
- C. 自然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姜特立的《次石鱼》与李白的《静夜思》均探讨了自然与生命,但前者更注重对自然奇观的观察,后者则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分析宋代诗人的代表作品。
- 《古诗词鉴赏》:对古诗词的深入解读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