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晋卿(并叙)》

时间: 2025-01-11 12:59:22

驸马都尉王诜晋卿,功臣全彬之后也。

元丰二年,予得罪贬黄冈,而晋卿亦坐累远谪,不相闻者七年。

予既召用,晋卿亦还朝,相见殿门外。

感叹之余,作诗相属,托物悲慨,阨穷而不怨,泰而不骄。

怜其贵公子有志如此,故次其韵。

先生饮东坡,独舞无所属。

当时挹明月,对形三人足。

醉眠草棘间,虫虺莫予毒。

醒来送归雁,一寄千里目。

怅焉怀公子,旅食久不玉。

欲书加餐字,远托西飞鹄。

谓言相濡沫,未足救沟渎。

吾生如寄耳,何者为祸福。

不如两相忘,昨梦那可逐。

上书得自便,归老湖山曲。

躬耕二顷田,自种十年木。

岂知垂老眼,却对金莲烛。

公子亦生还,仍分刺史竹。

贤愚有定分,樽俎守尸祝。

文章何足云,执技等医卜。

朝廷方西顾,羌虏骄未伏。

遥知重阳酒,白羽落黄菊。

羡君真将家,浮面气可掬。

(袁天纲语窦轨:君语则赤气浮面,为将勿多杀人。

)何当请长缨,一战河湟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王晋卿(并叙)
驸马都尉王诜晋卿,功臣全彬之后也。元丰二年,予得罪贬黄冈,而晋卿亦坐累远谪,不相闻者七年。予既召用,晋卿亦还朝,相见殿门外。感叹之余,作诗相属,托物悲慨,阨穷而不怨,泰而不骄。怜其贵公子有志如此,故次其韵。先生饮东坡,独舞无所属。当时挹明月,对形三人足。醉眠草棘间,虫虺莫予毒。醒来送归雁,一寄千里目。怅焉怀公子,旅食久不玉。欲书加餐字,远托西飞鹄。谓言相濡沫,未足救沟渎。吾生如寄耳,何者为祸福。不如两相忘,昨梦那可逐。上书得自便,归老湖山曲。躬耕二顷田,自种十年木。岂知垂老眼,却对金莲烛。公子亦生还,仍分刺史竹。贤愚有定分,樽俎守尸祝。文章何足云,执技等医卜。朝廷方西顾,羌虏骄未伏。遥知重阳酒,白羽落黄菊。羡君真将家,浮面气可掬。袁天纲语窦轨君语则赤气浮面,为将勿多杀人。何当请长缨,一战河湟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驸马都尉王诜(字晋卿)的,王诜是功臣全彬的后代。元丰二年,因我得罪被贬到黄冈,而晋卿也因累连被远谪,七年来不曾互通消息。后来我被召回,晋卿也回朝,殿门外相见,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诗以寄情于物。诗中表达了我在困境中不怨天、不骄傲的情感,怜惜这位贵公子有如此志向,因此以他的韵脚为次。

那时我在东坡独饮,月光下舞无踪迹。醉卧在草丛中,虫蛇无法伤我。醒来后送走归雁,寄托千里远望。怅惘中怀念公子,旅途久无佳音。想写点什么,远托给西飞的鸿雁。听说相濡以沫,未必能救得沟渠之渴。我这一生如同寄居,何者才是祸福?不如彼此相忘,昨日的梦又如何追逐。

上书自得其便,归隐湖山的曲水边。亲自耕耘二顷田,种植十年的树木。谁知眼见年老,却对着金莲的烛火。公子也许仍在,分担刺史的竹简。贤愚有定分,酒樽和祭品皆守常规。文章何足挂齿,掌握技艺如同医卜。朝廷刚刚向西顾,羌虏尚未平伏。远远地听闻重阳的酒,白羽落在黄菊上。

羡慕你真能将家业,面上气度可掬。袁天纲的话和窦轨的对话,都是赤诚之气浮现。何时能请长缨,一战河湟再复兴?

注释

  • 驸马都尉:指皇帝的女婿,担任都尉的官职。
  • 元丰二年:指宋仁宗元丰年间的第二年(公元1079年)。
  • 阨穷而不怨:处于困境却不抱怨。
  • 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互相帮助。
  • 金莲烛:古代一种特定的蜡烛,象征光明和富贵。
  • 河湟:指河西走廊和湟水地区,古时多次发生战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广泛流传,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苏轼的诗常常融合个人情感与社会历史,表达对人生的思索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冈期间,与王晋卿(王诜)的重聚,反映了两人因政局变动而分离的境遇。诗中充满对友人的思念与叹息,展现了两位才子在政治风波中保持的志向和彼此的情谊。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友谊和人生哲学为主题,表现了苏轼对于命运的独特见解和对理想的坚持。诗中通过描绘困境中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他在困苦中不屈的精神与乐观的态度。诗人以“醉眠草棘间”为起点,描绘出一种恬淡的生活状态,传达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友情的珍视。

通过对月光、归雁、虫蛇等意象的描绘,苏轼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敏感与热爱,也抒发了自己在流亡生活中的孤独与思考。尤其是“吾生如寄耳,何者为祸福”,深刻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无奈与淡然,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他以诗歌为媒介,寄托着对友人的关怀及对未来的希望。

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轼提到的“贤愚有定分”与“樽俎守尸祝”则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认为贤者与愚者各有各的命运,生命的意义在于守住内心的安宁与宁静。最后的呼唤“何当请长缨,一战河湟复”,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理想的期待,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斗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开头部分:介绍王晋卿的身份背景,说明两人因政治原因而失联的缘由。
  • 中间部分:描述与王晋卿重聚后的感慨,表达对彼此志向的羡慕与怜惜。
  • 后半部分:通过对生活的描绘,表达对未来的期望与对命运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吾生如寄耳”,比喻人生如同寄居,体现了对人生的思索。
  • 对仗:如“阨穷而不怨,泰而不骄”,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月光、归雁、金莲等意象,丰富了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友谊为线索,探讨人生的无常与命运的变幻。通过对个人遭遇的反思,表达了对理想的坚持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出苏轼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思念与孤独,照亮了诗人的心灵。
  • 归雁:代表远道而来的消息,寄托对友人的思念。
  • 草棘:表现困境中的坚韧与安宁。
  • 金莲烛:象征富贵与光明,暗示对未来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在此诗中称王晋卿为: A. 驸马都尉
    B. 功臣
    C. 书法家
    D. 政治家
    答案:A

  2. 诗中提到的“相濡以沫”是什么意思? A. 互相帮助
    B. 同舟共济
    C. 各自生活
    D. 争斗不休
    答案:A

  3. 苏轼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A. 不屈不挠
    B. 消极对待
    C. 自怨自艾
    D. 盲目乐观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赤壁赋》:同样展现苏轼对人生的思考与情感。
  • 《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豪情壮志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与苏轼的此诗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祝福。王维通过自然景物寄托情感,而苏轼则结合个人遭遇,展现出更为深刻的哲思与对命运的反思。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文学概论》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相关诗句

驸马都尉王诜晋卿,功臣全彬之后也。下一句是什么

元丰二年,予得罪贬黄冈,而晋卿亦坐累远谪,不相闻者七年。上一句是什么

元丰二年,予得罪贬黄冈,而晋卿亦坐累远谪,不相闻者七年。下一句是什么

予既召用,晋卿亦还朝,相见殿门外。上一句是什么

予既召用,晋卿亦还朝,相见殿门外。下一句是什么

感叹之余,作诗相属,托物悲慨,阨穷而不怨,泰而不骄。上一句是什么

感叹之余,作诗相属,托物悲慨,阨穷而不怨,泰而不骄。下一句是什么

怜其贵公子有志如此,故次其韵。上一句是什么

怜其贵公子有志如此,故次其韵。下一句是什么

先生饮东坡,独舞无所属。上一句是什么

先生饮东坡,独舞无所属。下一句是什么

当时挹明月,对形三人足。上一句是什么

当时挹明月,对形三人足。下一句是什么

醉眠草棘间,虫虺莫予毒。上一句是什么

醉眠草棘间,虫虺莫予毒。下一句是什么

醒来送归雁,一寄千里目。上一句是什么

醒来送归雁,一寄千里目。下一句是什么

怅焉怀公子,旅食久不玉。上一句是什么

驸马都尉王诜晋卿,下一句是什么

功臣全彬之后也。上一句是什么

功臣全彬之后也。下一句是什么

元丰二年,上一句是什么

元丰二年,下一句是什么

予得罪贬黄冈,上一句是什么

予得罪贬黄冈,下一句是什么

而晋卿亦坐累远谪,上一句是什么

而晋卿亦坐累远谪,下一句是什么

不相闻者七年。上一句是什么

不相闻者七年。下一句是什么

予既召用,上一句是什么

予既召用,下一句是什么

晋卿亦还朝,上一句是什么

晋卿亦还朝,下一句是什么

相见殿门外。上一句是什么

相见殿门外。下一句是什么

感叹之余,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