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观袁修侍郎涨新池
作者: 卢纶 〔唐代〕
引水香山近,穿云复绕林。
才闻篱外响,已觉石边深。
满处侵苔色,澄来见柳阴。
微风月明夜,知有五湖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池塘景象。诗人提到附近的香山引水,水流穿云而过,绕过林木。才听到篱笆外的水声,就感觉到池边的水深了。池塘四周满是青苔,水清澈得可以看到柳树的倒影。微风轻拂,明亮的月光洒在夜空中,心中自然会想到五湖的浩瀚情怀。
注释:
- 引水:指引入水源,表示水流的来源。
- 香山:山名,可能指香气四溢的山,寓意环境优美。
- 篱外:篱笆外面,表示与外界的联系。
- 侵苔色:青苔的颜色,形容池塘周围的环境。
- 澄来:水清澈而明亮,形容水的状态。
- 柳阴:柳树的阴影,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 五湖心:五湖通常指代广阔的水面,表达心中对大自然的感慨。
典故解析:
“柳阴”常见于古诗词中,象征着柔和、清凉的环境,而“五湖”则是对大自然宽广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纶,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多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繁荣、文化兴盛的时期。诗人在游览袁修侍郎的新池时,看到美丽的自然景色,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鉴赏:
《观袁修侍郎涨新池》是一首极具生机的自然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清新秀丽的池塘景象。首句“引水香山近”就给人以清新的印象,水流从香山引来,仿佛水的清香扑面而来。接下来的“穿云复绕林”,让人感受到水流的灵动与自然的交融。诗人通过“才闻篱外响,已觉石边深”展现了敏锐的观察力,水声入耳,便能感受到水深的变化,反映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此外,诗中的“满处侵苔色,澄来见柳阴”描绘了宁静的池塘四周,青苔的颜色与柳树的倒影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画面。最后的“微风月明夜,知有五湖心”则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升华,借助自然之美表达了对广阔天地的思考和向往。整首诗意境清幽,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引水香山近:引水自香山而来,表达自然的亲近。
- 穿云复绕林:水流穿过云层,绕过树林,展现水的灵动。
- 才闻篱外响:刚听到篱笆外的水声,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敏感。
- 已觉石边深:水声响起,便感到水的深度,反映诗人与环境的紧密联系。
- 满处侵苔色:池塘四周爬满了青苔,描绘出幽静的环境。
- 澄来见柳阴:水清澈见底,柳树的影子映在水中,增添了宁静之美。
- 微风月明夜:微风轻拂,明亮的月夜,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 知有五湖心:在这宁静的夜晚,诗人心中自然对广阔天地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引水香山近”,将水流与山的关系形象化。
- 拟人:如“知有五湖心”,赋予了自然以情感,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讲究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情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诗人在静谧的夜晚,心中涌起对广阔天地的向往,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象征生命与灵动,代表自然的活力。
- 青苔:象征宁静与幽深,反映自然的沉静。
- 柳阴:象征柔和与温馨,表达诗人内心的宁静。
- 月光:象征清澈与明亮,寓意心灵的明净与高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香山”引水是为了什么? A. 美化环境
B. 解决干旱
C. 水流入池塘 -
“微风月明夜”中,“明月”象征着什么? A. 清澈
B. 迷雾
C. 宁静 -
诗人通过池塘的景象想表达什么? A. 对生活的无奈
B. 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C. 对权力的追求
答案:
- C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卢纶的《观袁修侍郎涨新池》与杜甫的《春夜喜雨》在描写自然景色上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不同的是,卢纶更注重静谧与清新的氛围,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自然对生活的滋润与影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汉唐诗词解析》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