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

时间: 2025-01-11 08:09:58

三峰森翠倚云棱,凝睇烟萝最上层。

八水乱分秦帝国,四关空锁汉皇陵。

仙羊未起眠春草,塞马初归放紫藤。

堪惜圣朝无傲吏,夜来风月属间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华山
作者: 夏竦 〔宋代〕

三峰森翠倚云棱,
凝睇烟萝最上层。
八水乱分秦帝国,
四关空锁汉皇陵。
仙羊未起眠春草,
塞马初归放紫藤。
堪惜圣朝无傲吏,
夜来风月属间僧。

白话文翻译:

三座青翠的山峰倚靠在云边,
凝视那缭绕的烟雾与藤蔓,最是在山顶之上。
八条河流交错分开了秦帝国的疆域,
四个关口空荡荡地锁住了汉朝的皇陵。
仙羊尚未起身,春草上还沉睡着,
边塞的马儿刚刚归来,放下了紫藤的缠绕。
可惜在这盛世之朝,没有傲慢的官吏,
夜里风月的清辉只属于这山间的僧人。

注释:

  • 森翠:形容山峰青翠繁茂。
  • 凝睇:凝视、注目。
  • 烟萝:指缭绕的烟雾和藤蔓。
  • 八水:指八条河流,象征复杂的水系。
  • 秦帝国:指秦朝的疆域。
  • 四关:指四个重要的防御关口。
  • 塞马:边塞的马匹。
  • 圣朝:指繁荣的朝代。
  • 傲吏:指傲慢的官吏。
  • 风月:指夜晚的风和月光。

典故解析:

  • 秦帝国: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八水乱分形象地描绘了其疆域的复杂性。
  • 汉皇陵:指汉朝的皇帝陵墓,表示历史的沉重和对过去的怀念。
  • 仙羊: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着祥和与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竦,字景纯,号白石,宋代诗人,曾任官职,诗风清新脱俗,注重自然描写与历史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华山之行,诗人以山水为题,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华山为背景,描绘了山的壮丽和历史的沧桑。诗人通过“三峰森翠”的描写,引导读者进入一个云雾缭绕的仙境,表现了自然的雄伟与神秘。接着,诗人提到“八水乱分秦帝国”,不仅展示了地理的分割,更是历史的沉重感,暗示着权力的易变与国家的兴衰。四关空锁汉皇陵,诗人借此表达对往昔的感慨。

后两联则转向春天的生机与边塞的宁静,表现出一种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珍惜。最后一句“堪惜圣朝无傲吏”,则流露出对当时政治的关注与对理想官员的渴望,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整首诗以华山为中心,融合了自然与历史,个人与国家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时代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峰森翠倚云棱:描写华山三峰的青翠,形象生动,展现了山的高耸与壮观。
  2. 凝睇烟萝最上层:强调山顶的美景,营造出一种超然的氛围。
  3. 八水乱分秦帝国:通过水流的分割,隐喻历史的变迁与国家的分裂。
  4. 四关空锁汉皇陵:暗示历史的沉重与对往事的追思。
  5. 仙羊未起眠春草:描绘春天的宁静与祥和,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6. 塞马初归放紫藤:表现边塞归来的宁静,带有诗意的自然描写。
  7. 堪惜圣朝无傲吏:流露出对当时政治的关怀与对理想治国的思考。
  8. 夜来风月属间僧:展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清明夜色的享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八水乱分”形象地表现了历史的复杂性。
  • 拟人:如“仙羊未起”赋予自然以生命的气息。
  • 对仗:全诗运用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华山的壮丽与历史的沉重,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同时流露出对理想政治的渴望与对和平生活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峰:象征着坚韧与不屈。
  • 烟萝:象征着神秘与梦幻。
  • 八水:象征着历史的复杂性。
  • 春草:象征着生命与希望。
  • 傲吏:象征着政治的腐败与不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三峰”是指什么?

    • A. 三座山峰
    • B. 三个湖泊
    • C. 三座宫殿
    • D. 三条河流
  2. “四关空锁汉皇陵”中提到的“四关”指的是什么?

    • A. 四个城门
    • B. 四个边境
    • C. 四个重要的防御关口
    • D. 四个山峰
  3. 诗中的“仙羊”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和平与宁静
    • C. 战争
    • D. 权力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李白〕:同样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流露出对历史的思考。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具有相似的情感基调。

诗词对比:

  • 《登高》 〔王之涣〕:同样表达对山水的描绘和人生感悟,但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
  • 《望岳》 〔杜甫〕:描绘高山的雄伟,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风格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入门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