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其二 茶》
时间: 2025-01-23 08:54: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洞仙歌 其二 茶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
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
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
纤纤捧,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
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
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
搜搅心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
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小窗前。
白话文翻译:
北苑的春风中,方形的圭和圆形的璧,远近都传颂着名声。
虽然身心俱疲,但功业已达于高处。
在酒席上风流潇洒,春天的睡意也被打破。
细细的手掌捧着茶,磨成的膏状滑溢,金缕的鹧鸪斑纹理。
相如虽然口渴,举杯吟咏,宾客中有许多才子。
为了扶起灯光下的酒杯,醉意如玉般倒下山间。
翻阅心中万卷书籍,仍然倾诉着三峡的词源。
归来得晚,文君尚未入睡,我们在小窗前相对而坐。
注释:
- 北苑: 指北方的园林,象征美好的春天。
- 方圭、圆璧: 古代礼器,象征高雅和美好。
- 碎身粉骨: 形容身心疲惫,精力耗尽。
- 尊俎: 酒席上的酒杯和食器。
- 纤纤: 形容手指细长,捧茶的动作优雅。
- 相如: 指汉代的辞人司马相如,以才华著称。
- 文君: 指古代著名的才女卓文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与苏轼齐名,属“江西诗派”。他擅长山水诗和词,作品多表达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黄庭坚的晚年,反映了他的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在诗中,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诗人与友人间的情谊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洞仙歌 其二 茶》是一首富有情趣和哲理的诗作,诗中以茶为线索,穿插着诗人与友人之间的交流与思考。诗的开头描绘了春风中方圭圆璧的美好意象,象征着雅致与高尚。紧接着,诗人自述身心疲惫,体现了对往昔功业的感慨,这种情感的反差使得后文对于饮茶的悠然自得更加突出。
“纤纤捧,研膏溅乳”描绘了茶的细腻与温馨,茶在这里不仅是饮品,更是诗人与朋友之间情感的纽带。诗中提到的“相如”与“文君”,不仅是对古代文人的敬仰,也是对友谊的赞美,体现了文人雅士间的相知与共鸣。
全诗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由外及内,最终回归到与文君的温馨对话,表现了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状态。诗人在品茶时的思考与感慨,无不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北苑春风: 提及春风,暗示着生机与希望。
- 方圭圆璧: 代表着礼仪与文化的象征,体现了高雅的生活情趣。
- 碎身粉骨: 反映出诗人对自身经历的感慨,隐含着对事业的追求与疲惫。
- 尊俎风流战胜: 描绘饮酒作乐的场景,表现出诗人洒脱的性格。
- 纤纤捧: 优美的动作,表现出对茶的珍视。
- 相如,虽病渴: 通过历史人物强调友谊与才华的重要性。
- 为扶起灯前: 描绘了一幅温馨的聚会场景。
- 搜搅心中万卷: 诗人沉浸于文学与思考中,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
- 归来晚,文君未寝: 最后回到与友人的亲密关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使用了对仗的手法,如“方圭圆璧”与“碎身粉骨”,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比喻: 通过形象的描绘,将茶与友谊的联系紧密结合。
- 拟人: 赋予茶以情感,使其成为情感交流的载体。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茶为媒介,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与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 春风: 象征着新生、希望与和谐的生活。
- 茶: 不仅是饮品,更是文化的象征,承载着情感与思想。
- 灯光: 代表着温暖与知识的传递。
- 相如与文君: 代表文人墨客之间的情谊与才华的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北苑”象征什么?
- A. 冬天的寒冷
- B. 春天的生机
- C. 秋天的丰收
-
“纤纤捧”中的“纤纤”指的是什么?
- A. 茶的香气
- B. 细长的手指
- C. 厚重的茶杯
-
诗中提到的“相如”是谁?
- A. 一位诗人
- B. 一位将军
- C. 一位哲人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茶歌》——白居易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黄庭坚与白居易的饮茶主题诗作都强调了茶的文化与人际关系,但黄庭坚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而白居易则更多地关注社会人情的广泛性。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代茶文化研究》